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书展15年 “我们”,变成了怎样的“我们”

时间:2018-08-22来源:看看新闻 作者:报道 点击:
上海书展伴随我们15年。1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在书展伴随的岁月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书展又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来听听书展上的读者怎么说。 【上回一个人,这回一家三口来】 李先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书展,犹如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这里放满了来自全

      上海书展伴随我们15年。1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在书展伴随的岁月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书展又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来听听书展上的读者怎么说。

      【上回一个人,这回一家三口来】

      李先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书展,犹如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这里放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好书,让他感觉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于是,今年,他带着自己的妻儿一起来到书展上。

      他女儿才四岁,已经会流利地背诵三字经了。在活字印刷的活动现场,玩得不亦乐乎。看得出来小女孩对于文字的喜欢。孩子的妈妈表示小朋友在家里也喜欢书,带她来书展不仅感受看书的氛围,也希望培养她能在家里多看一些书。像李先生这样一家三口逛书展的家庭在书展上占了很大的比例。

      【从淘书派到领任务的奶爸】

      瞿宙是一位景观设计老师,上海书展是他每年必定要来报到的。用他的话来说,每年都要来“朝圣”一次,颇具仪式感。“书展一方面是我淘书的地方,一方面是督促自己今年买了得看完 不看完明年怎么才会买新的呢?”

      最初是一个人来,可以连着来三天,慢悠悠地一个馆一个馆逛;后来谈恋爱了是两个人来,再后来就有了孩子。“有孩子以后有时候只能来一天后来更加聚焦了。”因为孩子生病在家里,于是老婆下达了任务,让他独自前来为孩子挑选一点读物。

      【当年压力挺大 今朝情结还在】

      在上海书展上偶遇沈烈,采访的时候才知道他原来 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三十多年,从上海书展第一届开始就参加相关工作。

      如今已经退休9年的他,对于上海书展的情结依然还在,每年总会来看一下这个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表示,以前参与办书展,心里压力挺大的,“要抓服务,抓管理”。现在纯粹作为一个读者身份来书展,可以慢慢看,轻松了许多。

      【从采访作家的记者到台上签售的译者】

      张坤,是一名《中国日报》的记者,跑文化艺术条线已经十余年了,而采访上海书展也已经长达六七届。在这六七届里,她采访众多海外作家,其中包括刚刚去世的保奈尔。

      今年,挂着书展记者证的张坤依然每天来书展进行采访报道。只是略有不同的是,今年她还在书展上有一场签售会,身份不是记者而是译者。她一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翻译工作,去年翻译了诺尔贝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之一《莫失莫忘》。这本书与诺贝尔获奖作品《长日将尽》以及其他几本石黑一雄的著作一起成为一个系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今年书展上重点推出。由于石黑一雄深居简出,行程需要长久计划,因此签售推广的重任落在译者身上。张坤坐在中央大厅的签售台上,被读者的热情所席卷,她笑说这也是她签自己名字最多的一次。

      “其实一方面签名觉得很荣幸 但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战战兢兢,这个书我只是一个译者只是一个中文的传声筒,”张坤说:“说到底,我签一个自己的名字,只是希望给读者一个理由——你去读这本书、了解这个作家、了解这些美好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讲心里还是有点如履薄冰的。”

      上海书展15年,也伴随着我们走过15年。15年,我们变成了更好的我们,带着或家人,或朋友,或事业,或梦想,然后继续眷恋着,书展的陪伴。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