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废约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六) ——英国指示港督到北京先行试探 港督麦理浩。 6.投石问路 香港总督麦理浩徒步走过罗湖桥的时候,心情很好。他虽然已是60岁出头的年纪了,但身材瘦削高挑、腰板挺直,那特长的胳膊、特大的手掌,挥动的频率挺高,显出他的活力。 港英总督正式访问北京 麦理浩这次过境访问中国,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第一位以官方代表身份正式访问北京的港英总督。(1956年,时任港督葛量洪曾经以“私人身份”访问过北京) 1979年初,麦理浩接到李强部长的正式邀请函,伦敦方面很快批准了这次访问。鉴于他的第二届任期将满,英女王于3月20日批准其港督任期延长到1980年4月。1979年3月24日这天,麦理浩动身出访。那个时候,从香港到广州,得从九龙出发,到罗湖站下车,步行过罗湖桥,先后经过港英与深圳海关,再换乘这边的列车去广州。即便是港督也不能例外,需要下来步行过桥。麦理浩就任港督后,对连接中国内地这条铁路的历史做了研究。连接广州、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广九铁路,是由港英当局与中国内地合建的,各修境内这段。60多年来,这条跨境铁路饱含着各种矛盾与沧桑。 这条铁路,1907年8月动工,1911年8月14日通车。当时双方意见不合,导致了通车仪式也各自分段,各开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港督麦理浩与改革开放的广东都愿意实现广九铁路直通。1979年春天,直通谈判正在进行之中。麦理浩步行过桥的时候,不忘关照港英方主管官员:要加快广九铁路直通谈判进度,不能设置障碍。他愿意为改变这个历史而做出努力。 英国人焦虑“九七大限” 麦理浩任港督已有8个年头。客观地说,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而富于务实精神的港督。他上任后,一方面致力于缓和英国当局与香港各阶层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与其他方面的合作,将香港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工商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在政治上他推行改革,大量吸收各阶层华人进入立法局与行政局,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经过他的努力,香港在住房、交通、法律、治安、医疗、教育、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创建了有名的独立反贪污机构“廉政公署”——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拘捕严判逃回英国的犯贪污罪的英籍警务高官葛柏,并连连严厉打击英籍与华籍高级警官的贪污行为。他在港的施政得到了市民大众普遍的欢迎。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他不理他人的规劝,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在吊唁书上签名。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在他的任期内是在历任港督中发展得最好的。 这次,英国外交部对他应邀访问北京极其重视。因为到了1978年,中国政府虽然重申对香港仍然维持“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但距1997年的所谓“九七大限”已经不到20个年头了。有两种人对香港前途变得担忧起来:一种是英国政府的主管官员们,他们很清楚中国政府的“长期打算”底线是1997年,十多年很快就会过去,他们需要继续保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权力,舍不得放弃香港“这个会下金蛋的鸡”;另一种人是在香港投资的大实业家们,尤其是在香港投资土地的,利润很大,属长期性投资,通常是以租约形式投资。英国人占领香港以后,实行土地租用制,以此作为殖民地政府的主要财源。过去英国商人以长达75年的租约租下滨海的土地做仓库,现在土地租约一般起码要超过15年,“九七大限”使他们觉得前景不明。 解密的英国档案表明,正当英国外交部在担忧香港“九七大限”引起的种种问题的时候,麦理浩向伦敦报告中国对他的访华邀请。经过一番斟酌,英国外交部制定了在香港问题上主动出击的策略,英方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麦理浩港督借3月间应邀访华作一番“非正式试探”;第二步,欧文外交大臣4月访华“正式试探”。 分“三个问题”先后谈 伦敦方面仔细研究并安排了麦理浩在与中方谈判中采取的计划,分三个问题先后谈:第一,香港与广东方面的关系问题;第二,香港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潜台词是认为中国改革需要香港;第三,趁此与中国领导人讨论一下香港的前途问题。英方的第三个问题才是麦理浩“探路”要摸清的主要问题。英国外交部的官员们当然熟谙外事礼仪,由港督贸然直提“九七大限”,会使对方感到突兀,就借麦理浩在港的人望,精明地设计让他在谈话中抛出新界土地契约问题来“投石问路”。 麦理浩离港出发前,收到了伦敦方面发出的指示,告诫他以商务方式而非政治方式提出问题。佯装英国方面此时还不准备谈1997年之后的香港管治问题,仅只是为促进对香港的长期投资而讨论一下纯商业性的技术问题。要是中方同意新签的新界土地租约能跨过1997年,那么,英国的管理就可以“拖过1997年”。真可谓“用心良苦”! 与习仲勋、杨尚昆秘密见面 麦理浩到达广州逗留了数天,与广东省及广州市的领导人习仲勋、杨尚昆秘密见面,讨论粤港间存在的难民逃港、供水工程扩建等具体合作问题。他在广州的活动,使广九直通车有可能很快得以实现。他兴奋地表示,希望能在他访华结束的日子,乘坐第一趟广九直通车。 3月28日,麦理浩乘坐中国民航班机飞抵北京。英国驻华大使菲西·柯利达与中国官员在机场欢迎他。柯利达是一个真正杰出的“中国通”,对中国的情况极其熟悉。柯利达对英国外交部的意见不以为然。柯利达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实际上手中握着所有的牌,中国的底线在于人民解放军随时可以拿下香港,而英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柯利达在回忆中谈到麦理浩的这次访问,并将其比喻为我们“把一颗石头丢进中国这个大池子”,“想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涟漪,但我们并无法确定我们所表达的完整意义,中国方面是否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