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蒋迪雯摄 两岸博物馆同时展一张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1月9日推出“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其中一张《烟江叠嶂图》,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 同样的画在上海博物馆也有一幅。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于1月25日—27日进行30余件作品的更换,为1月28日至3月13日的第二期展览做准备。这张《烟江叠嶂图》也于昨日起在书法馆中配套展出,因为这幅画正好是吴湖帆外公的收藏。 由此,两幅《烟江叠嶂图》在海峡两岸同时亮相。 其中一幅必是仿品 董其昌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书画、精鉴赏。《烟江叠嶂图》作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其兼容参合古代各家笔意、个人书风形成早期的典型书作。《烟江叠嶂图》存世有两本,一本藏于上海博物馆,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画史著名“双胞案”之一。台北故宫此次举办的董其昌书画特展承接此前的“明四家”特展,从300件馆藏董其昌相关作品中,挑选有代表性的63件书画作品与重要鉴藏品展出,其中就包括这幅《烟江叠嶂图》。 两幅《烟江叠嶂图》到底谁真谁假,还是同时为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书画鉴定家钟银兰曾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表过《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两本辨伪》的论文,对两张画的原作认真比对过,对台北本提出质疑。 两幅画有什么区别?上海博物馆所藏图卷为绢本水墨画,纵30.5cm,横156.4cm。台北故宫藏本也是绢本水墨画,纵30.7cm,横141.4cm,构图和诗、跋与上本相同,而自跋的行次和钤印与上本有差异。两本都曾经过著名收藏家的收藏鉴赏。历史上尽管也有画家创作两幅同名、类似作品的情况,不过,钟银兰在论文中指出,上本和台本比较下来过于相似,不仅画面布局、题跋、署款一致,甚至树木和石头的疏密、位置、角度都一模一样,包括题跋中字的笔画、间距都完全相符。董其昌是位学养渊博的文人书画家,他不可能刻意绘制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其中一幅必定是对另一幅的复写仿制。通过对两本的笔墨进行比较,她认为,上博本自然流畅,能够体现出董其昌用笔用墨的特色,而台本尽管形质相似,但笔力滞弱,用墨乏神,应是临摹之作。 尽管目前学术上尚未明确认定上博本一定真,台北故宫本一定假,两件画都有拥护者,但两幅作品同时为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凌利中指出,“此次特意将《烟江叠嶂图》拿出来展览,是为了增强展览的学术联动性,提供同时观摩的机会。” 展览联动带来更好观赏效果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的许多书画鉴定在中国台湾是看不到的,尤其像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意见散见于各处,许多他早已做出的成果并不为人所知,给古书画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素。此次上博“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更换展品时,还特地把吴湖帆鉴定手稿中董其昌《小中见大图》册的鉴定意见打开来,这幅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作品,吴湖帆认为非其亲笔,是王时敏的缩临。同时,把《烟江叠嶂图》放在书法馆中配套展出,因为这幅画正好是吴湖帆外公沈树镛旧藏。“我们会把最好的董其昌藏品拿出来,对吴湖帆学术观点进行梳理,也跟台北故宫呼应,两张画同时展出也是千载难逢。”凌利中说。 两幅画一起展出,会不会引起争议?凌利中介绍,在书法馆中将《烟江叠嶂图》画幅完整呈现,这是一种友好的馆际之间的联动,也是上博特展的创举。“对董其昌作品感兴趣的人,去台北故宫看过展览后,一定会想来上海再看看这件作品,我们也欢迎大家带着问题和研究一起来交流讨论。” 其实在“吴湖帆鉴藏特展”上半场中,也有一件与台北故宫的“联动展品”,那就是郎世宁的《聚瑞图》。这幅画在台北故宫有一幅“孪生姊妹”,此前在两岸故宫推出的“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中亮相。但两幅画同中有异,创作年代也不同,均为真迹。而不少观众注意到,苏州博物馆“仇英特展”中,12件来自上博的作品里,6件与吴湖帆收藏和鉴定息息相关,恰好可以与“吴湖帆鉴藏特展”联看。凌利中表示,之前的联动是无意“撞上的”,不过这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也给公众带来更好的观赏效果。此次吴湖帆鉴藏特展下半场中,王榖祥的《群英图卷》也将与苏博的“绝妙好辞——新春楹联展”中潘静淑、吴湖帆《临王榖祥群英图》进行联动。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