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书画 >

孔雀之乡飞来的孔雀王--------记参观孙建东画展

时间:2015-05-13来源:原创 作者:葛天琳 点击:
插队云南的知青孙建东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协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百杰画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等,多次出版专




                                (一)开幕式
      网上有信息说上海美术馆将要举办一个插队去云南的上海知青出身的著名美术家的个人画展,我颇感兴趣,于是特地赶早坐车去美术馆。
        我也是上海美术馆的老常客了。十年前曾办了一张参观美术馆的年卡,90元一年,比起之前每次参观门票20元,已经很优惠了。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我感到欣赏绘画是普通百姓享受高雅艺术很好的方式。在取消了美术馆的参观费后,看画展更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一幅好的画,并不亚于一篇好文章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它会带给人许多良好的信息。在优秀的、精美的画作面前,人的心会静下来,得到安宁抚慰;也能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早年母亲爱画国画和弹钢琴,可惜我都没能继承,成了我大半辈子的遗憾,但是不妨碍我欣赏和爱好。
好不容易等到九点钟美术馆开门,急忙进入,却听说十点钟才会举行开展仪式。在入口处已经有不少人,有慕名闻讯而来的知青朋友,有专程赶来剪彩祝贺的沪滇两地领导,和受邀请来的各方嘉宾、画家的亲友。工作人员在忙碌接待。一个中等偏瘦的学者模样的人微笑着询问我是哪位,听说我是上海知青网的,便嘱咐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领取画册的单子,让我开幕式结束后来取画册。我得到如此礼遇意外惊喜,其时我并不知道这正是画家本人,但感到有一见如故的亲切。
        人越来越多,许多来者纷纷签名,并与这位接待者打招呼、握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享誉云南和海外的上海知青画家孙建东老师。我赶紧表示感谢。他的夫人和儿子也在人群中忙碌着,接待友人、领导和宾客,与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还忙着拍照。我顿时对这一家三口留下很不错的第一印象:一个名声在外而低调、彬彬有礼的家庭。
巧的是接下来我竟遇到好几个熟人,其中有画家的光明中学同学,有与他插队在西双版纳时一个生产队的知青,以及上海知青网站的云南朋友,让我一下子感到并不是来看一个陌生人的画展,不是一个离我很远的社会高层精英, 竟是一个老朋友了。也许正应了“天下知青是一家”那句话吧。
从老朋友对孙建东老师的简单介绍,也让我对这位画家更充满好奇和敬意。孙建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协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百杰画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等,多次出版专集专著,并在台湾和法国举办过个展。
       他曾于1969年插队落户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当知青,这次是在他自己年龄六十岁、学画五十年、从教三十余年之际,专门为感谢故乡上海所进行的一次感恩汇报展示,得到了云南省文联和云南省美术界云南艺术学院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美术界朋友,以及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沪举行一周的画展。
        开幕式隆重热烈,上海和云南的领导都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画家本人也发了言,然后举行了由两地文化界美术界领导和知名人士参加的剪彩仪式。
       我忙于摄影,对各位领导的讲话没有听得很认真,但感觉云南省文联的领导对画家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对当地对繁荣美术创作、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培养人才,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画家本人的讲话不长,话语朴实真挚,充满感情,听得出他的文字功底也很深,而且非常谦逊实在,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感谢父母家庭的教育,感谢恩师的培养,感谢云南这片秀美的土地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滋养,还感谢上海的父老乡亲,说举办画展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向故乡的亲人汇报,感谢大家的支持。他的画引起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二)观 展
       开幕式后大家进入二楼参观。这次参展的是孙建东老师在云南昆明所有的将近三百幅画中选出的八十九幅。所有的画作都比较大,显得大气,恢弘,个性张扬。从楼梯上去,门口一幅巨大的画着一群白孔雀的国画占满了一面墙,用大红大红的色块作背景,占据整个画面,鲜艳夺目,充满喜庆气氛。这与传统的中国画相比,更加明朗、亮丽。人们纷纷在此合影留念。
左边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对于孙建东画作的总体评价和画家本人自述的版面。刘大为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孙建东是继中国画坛丰碑式的人物袁晓岑大师之后,很好地传承和创新的中国当代画孔雀的最杰出代表。而画家本人的自述又非常简练、谦诚,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进入展厅内,四面墙上一幅幅精美的中国写意画,几乎大部分画有美丽的孔雀。我在画作前浏览,不禁称奇,这是我所看到过的为数很少的让我特别喜爱的画风。几十幅色彩不同取景不同角度不同的画作,展示的几乎都是在风景秀丽迷人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孔雀在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宁静而安详,高贵而优雅,千姿百态。在百媚千娇的孔雀身旁,各种各样缤纷的花草树木环绕期间,有高山流水,溪泉淙淙;有鸡鸭牛羊,少女老农;有休闲生活,有勤劳生产;处处彰显边疆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
        一个个充满生活情调的场景,一幅幅美伦美奂的画面,花草树木繁盛,飞鸟鱼虫伶俐,大都以孔雀作为主角,可见画家对孔雀的偏好。难怪人们说孙建东是中国画坛当今画孔雀的第一人。画家好比从西双版纳州密林中飞来的孔雀王,把自然界神奇的造化变得更加神奇,令人神往了。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所评价的那样,“洋溢着时代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卓尔不群的中国精品”。
        每一幅画作,还都有一个非常诗意又独特的名称,如“林恋翠影,雅香舞艳,绰约之春,紫翠烟霞,绿乡倩影”等等,反映了画家的文学造诣。我觉得它既远离了残花败柳、凄凉惨淡,没有那种伤感悲愁的所谓复古情调,更摈弃了脱离生活真实的不知所云、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所谓后现代印象派(无人看得懂)的抽象画法,而成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中国当代国画,为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户。
我与一同观展的知青朋友兴奋地讨论。尽管我们是外行看热闹,但一致认为孙建东老师的画能够雅俗共赏,吸引专业人士和普通群众。因为这种画的风格,上得中南海迎宾厅,也下得农家小院。它十分阳光,大气,新潮,色彩丰富鲜艳,充满勃勃生机。它既有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也有写意和工笔的结合;既有深厚的学院派根基,又有浓郁的草根乡土味;有的用笔细致入微,毫发清晰,微妙微肖;有的笔墨夸张,天马行空。在这些画中,既有中国年画、传统水墨画的灵魂神韵,也融入了西洋油画透视技法的写真精髓。
我特别欣赏画面上没有争斗,没有伤害,没有邪恶,有的只是恬静的美,和谐的美,动人心魄的美;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热爱孔雀、热爱动物、热爱家园的真实而艺术的写照。我感到画家用这种方式,特别能呼唤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环境的保护,对动植物的爱护呵护!如果我们的中华民族所有城乡全都像图画中孔雀之乡那样,该是多么富饶美丽,多么甜蜜温馨!想到地球上每年几百种植物动物的灭绝消亡,想到全国多少河湖被严重污染,多少森林遭乱砍伐毁坏,以及毒奶粉对孩童的残杀,画家笔下的美丽景象更加令人珍惜、神往。但愿它不要消失在地球上!
观展的人们纷纷举起相机,摄下这优美的画面,让它们长久地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面对着这么多的绝美精彩的画作,我想这倾注了画家多少精力和心血啊。能如此完美地把这么多艳丽景象从大自然中提取、凝练、再创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它留在纸上,一定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的修炼、打磨。
在画展中还有几幅人物肖像画,都是画家画父母、画恩师、画外婆、画贤妻、画儿子、画当地老乡的,不但画得非常传神逼真,还配有文字,非常深情感人,洋溢着画家对亲人、对师长、对乡亲浓浓的爱意。
听说孙建东老师出生在一个传教士家庭。父亲是神学院院长,母亲是音乐教师。我猜想这样的家庭出身应该是从小给了他更多的善良情操的熏陶和修养,更多的知书达理,但并不会让他有更多的优越感。因为在共和国成立后那样的极左年代和后来的文革疯狂动乱年代,只能给他带来更多的不公、更多的磨难,更多的辛酸和委屈。
从画家自述中得知,从小他家就住在上海美术馆对面,在家里能看到这幢楼的屋顶。虽然当年这幢楼还是图书馆而不是美术馆,但是他童年的爱好就是从早上到晚上一直泡在美术馆里看画,回家临摹。那是他学画生涯的起点。在中学里,他得到了启蒙老师的偏爱,给了他最早的指点教诲,让他更坚定了对国画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愿望。
与孙建东老师在一个知青班的插友告诉我,他读书时代就很老实,话不多,下乡后更是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地干活,勤勤恳恳地从事农业劳动,但是他最大的爱好、业余花费最多时间的就是画画。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停地画,开始是经常写生,素描,后来因公社、县里看到他会画画,总叫他去画各种宣传画;这也给他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从绘画实践中学,不断提高。下乡后来几年,当地的县城街上,到处是孙建东的大幅画作,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
       可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当所有的同学都被抽调到城里工厂企业以后,队里只剩他最后一个知青。他不沉沦丧气,不抱怨命运,照样认真出工干活,依然面对心爱的画纸,每天画个不停。------也许,沉浸在美的世界里,是在追求心中最美好的梦想。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粉碎四人帮的春天来了,他的才能得到了赏识、发挥,他如愿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天道酬勤,他像一颗埋在土里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芒,成了中国画孔雀的顶级大师袁晓岑的入室弟子,有了更好的学习深造机会。毕业后,孙建东留校当了教师,像一只高贵的孔雀,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奋飞。
当晚的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都作了报道,让全市人民都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样一件美术界的盛事,说明画家的成就得到了家乡上层领导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认可和重视。
                  (三)会 面
        为了对画作更深的理解,为了把美丽的画面长留在记忆中,我第三天又带了相机特地到美术馆,把所有的画细细浏览一遍。在展厅中,我又遇到了画家孙建东老师和他的夫人。他们在忙碌着,画家的同行、媒体记者、出版部门的人先后来找他。我不好意思打扰他们。但从与他夫人简短的闲聊中得知,他们并没有寻求赞助接受捐助,是自己出钱,费了不少精力,才来到上海举办画展。主要是为了圆画家的一个梦:感恩回报上海这片生养他的地方。我想,蜚声海外、享誉第二故乡的画家,在桃李满天下之后,还怀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故土之恋,这是多么可贵。
过了几天,我收到云南知青朋友短信,说画家夫妇第二天就要回云南了,曾经一起的知青兄弟姐妹相约在酒店与他们聚聚,邀请我也参加。我又一次意外地惊喜,受宠若惊,可以第三次近距离接触画家夫妇了。
于是我这个江西知青冒昧地闯入了云南知青的聚会。在席间,我问孙建东老师,插队时有没有痛苦迷茫、郁闷伤感、梦回故里?他说当然有,但不多,很快就过去了。后来就专心画画。但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面对现实,静下心来,从绘画中寄托精神,寻找乐趣。孙老师夫妇特地带来了新出版的与展览那天不同的画册,认真地一一签名后送给每位朋友。我也幸运地又获赠一本画册。
参观和访谈让我不光享受到精神大餐,接受了美的教育,还带给我许多人生的思考,让我对知青精英、知青成功人士更多了一份了解;感到上山下乡的经历尽管无可否认给知青一代带来了磨难,但只要你是一颗优良的、杰出的种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历尽什么样的风吹雨打、艰难曲折,最终都能顽强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或许只是成长、成才的路途更加艰辛漫长,更加挑战人的毅力意志。
美丽的七彩云南大地滋养了他,深厚的中国画笔墨功底支撑着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完善了他,使孙建东朝着他的老师袁晓岑先生的“发自我之性灵,探求自然之美,吸传统之精华,走自己之道路”的人生目标,开拓进取,不辱使命,迈上了新的台阶,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衷心地感谢您,美的追求者,记录者,创造者。
       真诚地祝福您,孔雀之乡飞来的孔雀王。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