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暖阳高照,我往申园去尝鲜。搬到华泾后,前往后滩反而方便了不少。公交一站过浦江,地铁8号线三站于成山路换13号线,两站后从世博大道4号口出,过了马路就是近日开放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 公园是敞开式的,一大片的广场区,迎面是一块巨石,黑与白交织的纹理,有层峦叠嶂的意韵;背后一株如扇面般展开的树,恰似屏风一般立着,与巨石一起,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公园就在卢浦大桥浦东一侧引桥的西面,大桥刚柔并济的身影在装饰一新的公园广场上湖水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一路向西,世博会时保留的德国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等场馆不时地出现在道路的两边,显现着它们挺拔的身姿。但我却无心去留意它们,直向申园而去。 不久,有粉墙黛瓦的建筑出现,应该是到申园了。但这里有栏杆拦着,是不能通行的,进园必须往前面的正门处。这时才发现,前面不锈钢拦起的栅栏处已经排着很多的人。来前特意找了个非双休日,以为可以避开人流高峰,不料还是这样的拥挤。 还在排队时,就看见湖边有一树红花,开得正艳,映照着山上的亭子,如火焰般灼灼地燃着。 一阁翼然立于水边,走近才知,这便是申园的正门。今天的游客很多,都是退了休的大叔大妈——目前,这些人是真正的有闲一族,也是旅游的主力军,只要有网红点,一定是他们聚焦的地方。因为疫情的阻碍,去不得外地,到不了国外,市内的旅游点当然由他们来主宰了。 人实在多,拍不到此阁的全貌——于是找了角度,留下了“申园”两个字。 进园后我寻找那片灼灼的火焰,原来是几树盛开的茶花。茶花开得盛,在阳光的照片下,火红一片。 树影落到粉墙上,留下斑驳的图像,与红色的叶子相印,实在是幅极美的水墨画。 红叶陪伴着雕窗黛瓦,相得益彰,驱走了三九天里的严寒,把一片暖意洒向了游园的人们。 透过充满江南园林风格的亭台,可以望见远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风与现代风交相辉映,焕发出这个城市勃勃的生机。 转过身来,你就面向黄浦江了。介绍说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浦江风貌。此刻,一艘货轮正从江面驶过,但也只能看到它高出江面的轮廓,而江也只露出一点点的水面。看来这眺望也是有局限的。 从申园西门出来,沿湖边走,能看到西面南面繁忙的景象,那些地方将来会耸起大歌剧院、双子山和赛马场,将会更加的引人入胜。 沿湖向俄罗斯馆方向走,我去领略反季郁金香的美艳。俄罗斯馆倒影在水中,与申园的古亭相映衬,另有一番风情。 俄罗斯馆前的广场上有一不锈钢的金属圆球,光亮的球面映出俄罗斯馆及周围的景色。球上有点点水珠组成的图案,让映于其上的景色有了一种迷离之感。说实在的,我一直以为那是水珠的,而下面光滑的大理石基座侧是一个存接水珠的水池。 走近看,这才发现那些水珠其实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孔。这些孔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构成了特别的图案,落在上面的影像也因此而朦胧起来,所以有了迷离的感觉。 广场的另一侧有一高大的金属雕塑,为一枝从泥土中探出来、努力伸向天空的幼苗,象征了无限的生命力。 郁金香花海就从这是向东延伸,衬着后面极具俄国风格的俄罗斯馆,让人叹为观止。 我没有他们那样的癖好,我只关心这美丽的鲜花,把它们美好的形象不断摄入我的镜头中,实现我“心中有美处处美”的理想。 这里本是上钢三厂的所在地,曾见证了上海钢铁工业发展的宏伟历史;这里也曾是世博会的举办地,记录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空前盛况。现在,它又转身成为文化公园,实现着又一个华丽的转身。时光的印记就在一卷钢上,落在这一条大道上。 离开世博文化公园前,我在公园的游客中心看到了这棵五针松。那伸展的枝叶依然如当年世博会召开时一样,代表着上海人民迎接着八方来客的心愿,显示了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