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在这里,我们是用自己的眼睛来感受另一双‘大眼睛’。”在科学家眼里,科学装置是带来突破的好伙伴;而在普通人眼里,大科学设施也能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3月31日,FAST工程师展示提交观测申请。今天是“中国天眼”向世界开放的日子 新民晚报记者预约进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与众多访客一起,见证最美丽的科学风景想“近距离”感受“中国天眼”第一站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航龙天文小镇 在天文小镇,眼前不时闪现出各种天文元素——公路两边的天文雕塑、墙上的巨幅星云彩绘、以天文为主题的博物馆……当地居民感叹,“中国天眼”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天文领域的国际地位,也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在网上预约后,经过两道安检,便可乘坐经过特殊改装的车辆前往位于“中国天眼”东侧山顶上的观景台。安检前,参观者会被告知不允许携带任何有通讯功能的电子设备,即使只有拍照功能的数码相机也不行。这是因为电子设备可能会干扰FAST对来自宇宙微弱信号的接收。实际上,当年天文学家之所以将这里选为建设FAST的理想之地,就是考虑这儿远离居民区。 车程大约半个小时,看到窗外山的背后还是山,同车参观者感叹,很难想象这儿是当年那群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那时这里连路都没有,更别提平整的水泥路了。没过十分钟,就有人感慨没有手机的不习惯,可FAST建设初期,因为缺乏网络信号,很多工程师都成了“世外高人”。 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 3月29日,工作人员对“中国天眼”圈梁进行维护。 不少参观者都满怀敬意地提到了南仁东。为了“中国天眼”,这位“人民科学家”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事事亲力亲为,一干就是22年。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因病逝世,他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 登上观景台俯瞰“中国天眼”六座百米高的支撑塔耸立在群山环绕的洼坑边直径500米的银灰色“大锅”尽收眼底 晚霞中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
在观景台,记者偶遇了几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一位老先生坚持拄着拐杖步步登上观景台,他对FAST的建设经过讲得头头是道。“我是学理科的,对天文也有兴趣。之前听说‘中国天眼’要向世界开放了,就和老伴一块儿来看看。希望这只凝望宇宙的大眼睛能告诉我们更多太空的奥秘。”观景台上,也有人兴致勃勃地讨论起,FAST的建造是否会将人类和地球曝光于宇宙未知生命的威胁之下,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事实上,“中国天眼”有着异常灵敏的接受宇宙脉冲信号的功能,但并不会向宇宙发送关于地球的任何讯息,或者说,天眼就算接收到了某些信息,也不会与外界发生“对话”。它通过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为研究宇宙物理学、探索宇宙起源提供科学根据,同时又通过研究宇宙物质结构和物理规律,为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老式胶片相机成了观景台的“宠儿”。由于数码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被禁止使用,胶片相机成了访客与FAST合影的唯一途径。访客可以选择由摄影师拍照,也可以自己携带胶片相机去拍摄,只要电池容量在允许的3毫安以下。 “在这儿,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原始和科技的结合,不虚此行!”在下山路上,有访客如是说。 3月31日清晨拍摄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