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 拍摄:李松 有首歌唱道: 我为祖国守卫边疆, 虽然漂泊在他乡, 共和国战士无比荣光 …… 看到这张照片,我的耳旁便响起了这支歌,她是对卫疆战士的赞誉,也是卫疆战士对祖国的誓言。 当年,在千里黑龙江畔,知识青年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同样肩负着戍边重任。屯垦戍边不光是生产建设兵团的职责所在,也是边境县乡村屯义不容辞的担当。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以后,从黑龙江到乌苏里江,从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到处都有武装民兵,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这张照片就是1971年3月黑龙江省嘉荫县保兴公社上海知青孟召明在黑龙江边的马连村边防站观察瞭望塔下站岗放哨的情形。 马连村在小兴安岭北麓,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滔滔黑龙江就在村边滚滚东流。村子与前苏联隔江相望,一到冬季江面结冰,两岸便连成一体。村子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边境线上的重要地点。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整个黑龙江沿线东北抗联与苏联保持秘密联系的唯一通道,至今立有纪念碑,在黑龙江抗日斗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它的位置十分重要,1967年,当地政府在此建村设队,边防军设立边防站,填补了边境线上的一个空白。 1969年,知青来到马连村插队落户,第一批是12名齐齐哈尔知青,第二批是42名上海知青,1970年早春又有5名上海干部到来。往日宁静的村子热闹起来,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到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知青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白天劳动,晚上巡逻,农忙时生产,农闲时训练,与边防战士共守边防。 这54名知青和5名上海干部组成了一个武装民兵连,全部配发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当时正值冬季农闲,边防站的解放军对知青民兵进行了集训,知青们学会了队列、射击、拼刺,培养了基本的军事素养,并在巡逻、放哨、潜伏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许多知青成长为骨干民兵,能够担负起守卫边防的重任了。 边防站的解放军不仅训练指导知青们掌握军事技能,在生活上也是关怀备至。当初,知青们刚刚上岛,村子里十几户人家根本无法安置这么多知青,一时束手无策,边防站雪中送炭,立即调整房屋,腾出家属住房让给上海知青居住,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而且部队的住房比农村的房屋要好许多倍,使上海知青一上岛就住进了有热炕、带地板、双层窗、双道门的好房子,一直住到第二年生产队盖起了知青屋。知青们感动之际,努力生产,苦练杀敌本领,认真执勤。知青与解放军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为建设边疆,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后来马连边防站被黑龙江省军区授予军民联防模范边防站,这面军功章里也有知青的一半。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