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摄影 >

架桥收麦记

时间:2019-11-28来源:海哥美篇 作者:刘宏海 点击:
茅兰河源于小兴安岭北坡,沿着茅兰沟曲曲折折,一路奔流而下,遇到断崖,便跌落下去,似冷泪纷飞,溅起阵阵白雾,婉如山林披纱,美不胜收。可她又是个尚未启蒙的孩童,时而乖巧温顺,时而任性耍泼。温顺时清澈冷艳,让人陡生爱恋;任性时汹涌暴戾,让人难以
                         

茅兰河源于小兴安岭北坡,沿着茅兰沟曲曲折折,一路奔流而下,遇到断崖,便跌落下去,似冷泪纷飞,溅起阵阵白雾,婉如山林披纱,美不胜收。可她又是个尚未启蒙的孩童,时而乖巧温顺,时而任性耍泼。温顺时清澈冷艳,让人陡生爱恋;任性时汹涌暴戾,让人难以驾驭。茅兰河两岸是浓密的树林和荒凉的草坡,上山下乡运动中,孙吴县划出这片土地,用于安置上海知青,建设三线基地。
       1970年,一群上海知青来到这荒蛮之地,在上海下放干部的带领下,跟着当地干部和农民一起创办了奋斗五七农场,向荒山要粮。
       知青们在老乡的指导下,学着砍树盖房,开荒种地,炸山修路,使人迹罕至的山林一年年变样。建场当年就开荒2.9万亩,种了1.65万亩小麦和大豆,还有500亩蔬菜。之后,开垦的土地逐年增多,农场也不断添置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茅兰河畔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有一年麦收时节,人们铆足了劲迎接丰收的到来。不料连日阴雨,茅兰河水暴涨,眼看收割期即将到来,河水却没有退却的迹象,河对岸好几个连队的庄稼无法收割,干部社员和知青们心急火燎。青年人敢想敢干,4连的姚新国、王道隆等知青向连队提议在河上架桥,把康拜因送过河去。
       在党支部支持下,大家说干就干。架桥要用大量木材,知青们就进到森林里去伐木,并一根根抬到河边加工成才。北大荒的夏秋两季最恼人的是蚊虫、小咬和瞎蒙。一旦人进入林子,好像侵犯了它们的领地似的,成群地扑来,聚蚊成雷,嗡嗡地令人胆颤。当年日本关东军占领时,就把中国劳工扒掉衣服绑在森林里的大树上,仅仅几个时辰,就被吸干血液折磨而死,所以老乡们都不敢轻易进林子去。知青无畏,头上顶块布片,袖子、裤管扎得严严实实地往林子里冲,冒着蚊子、小咬的围攻干活,等到走出林子还是被咬得“遍体鳞伤”,当然被拍死的蚊虫、小咬也是成百上千,惨不忍睹。
       解决了木材,架桥也十分不易。那年月,没有施工机械,抬木头用肩扛,挖桩坑靠铁锹,搭桥架靠铁锤。茅兰河是一条冻河,就是在高温天里河水也是拔凉拔凉的。立桥桩要在河底挖坑,他们用草包装土筑坝,挡住河水,可是挖至一米之下就是冻土,站在湿漉漉的河床上,脚底冰凉刺骨,头上却是炎炎烈日,那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不是亲历很难体会。下桩时,河水又涨,奔腾的河水冲垮了土坝,知青们二话不说,纷纷跳进冰凉的水中,手挽手筑起人墙阻挡急流抢险埋桩。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哆嗦,但最终还是靠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洪水。难能可贵的是刘美云等许多女知青也跳进河里与男知青并肩战斗。
       几天后,木桥建成了,拖拉机拉着康拜因缓缓驶过木桥,去收割那大片成熟了的小麦。大伙又投入到收割的劳动中,与急流搏斗的经历便不再有人提起,只有丰收的喜悦中包含着苦涩的艰辛,升华成知青们刚毅的性格和勇于奋斗的精神。
       这张照片就是奋斗五七农场4连副连长,上海知青杜晓建(右)和上海慰问团的干部顾其瑞教授,站在自己搭建的木桥上,遥望茅兰河水滚滚流去,难抑兴奋之情,脸上挂满了胜利的微笑。
       现在奋斗乡已经在当年架桥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把茅兰河两岸的大片良田连在了一起,实现了知青们的夙愿。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