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老和喜欢到处走走,这事相熟的人都知道。每逢周末、节假日,总能看到他朋友圈晒出的各地风景,以上海为原点,长三角周边的大小景点几乎没有老和说不出的。可就在前不久,一个古镇让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他大为震撼。 11月初,趁着周末,老和去嘉兴西塘古镇游玩。订民宿时,他就发现些许不寻常。“平日民宿的价格也就一两百,就算是周末三四百块也差不多了,我想订的那几天,价格比平常周末几乎高出一两倍,而且古镇里位置较好的沿河民宿都是这个价。” 再一打听,老和得知,原来他的行程正好赶上古镇一年一度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本着顺便凑热闹的心态,老和还是订了房间,如期出发。 老和不知道的是,他正好赶上的活动,对于古镇西塘而言,是每年最盛大的节日。对于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汉服同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更是国内最大、最顶尖的以汉服文化为主题的年度盛会。就在刚结束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西塘汉服经济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几天,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会带给老和多少震撼与惊喜。 一 碰撞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西塘古镇并不大,沿河而生的景致和其他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并没有太大区别,却因为“现代的人”有了许多烟火味十足的生气。 上世纪90年代末,西塘古镇旅游开发,2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保留了2600户本地居民。冒着热气的早餐铺子、踢踢踏踏的青石板路,沿河汲水、弄里闲聊,是他们的生活日常。“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西塘古镇最为外人熟知的标签。 显然,老和并没有来得及感受这样的日常。 “我是11月4日下午到的,办好入住,从民宿的窗户往外看,对岸是穿着各式各样汉服的人群,人山人海。所有人都集聚在河边,等着即将开始的花船出巡。”目之所及,都是穿着汉服的人,衣服妆容都很精致,不是“影楼风”,文武扮相应有尽有,老和瞬间觉得自己“穿越”了,“穿着日常的衣服反倒有点格格不入了”。 更让老和震撼的一幕出现在酒吧里。西塘古镇的夜经济在江南一众古镇里小有名气,酒吧一条街更是颇受长三角年轻人喜爱,周末驱车过来泡个吧放松一下,是一些长三角人的常态。 而当酒吧遇到汉服文化周,看着舞池里裙裾飘飘的人海陶醉在爆裂的酒吧,老和觉得新奇。古镇和汉服或许本身就契合,但当代表着年轻时尚潮流的酒吧和传统的汉服文化发生奇妙的碰撞,这样的场面,居然一点都不违和,更像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这让老和感到震撼。 这样的碰撞,李道兵已经感受11年。11年前,他离开上海,离开图书出版圈,在西塘转做酒吧,那一年,首届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启幕。 “西塘汉服文化周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当地十多年持之以恒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李道兵说,在这场汉服文化盛宴中,商家是受益者,来的人多了,生意自然更好,但汉服文化周带给商家的,不只是生意:“我们每年都融入其中,酒吧的摆设、装饰、舞台都会做专门的设计,活动周期间的音乐,也以中国风为主,比如周杰伦的歌,完全是不一样的氛围。” 原汁原味的古镇,是汉服文化的最佳载体,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酒吧经营者,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经营会自发考虑古镇保护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扎根,是新西塘人,古镇是西塘的名片,我们也会寻找最合适的发展方式,既要保护好古镇,也要有新的发展。” 不光做娱乐,也要做文化。一条600米长的塘东街,聚集了23家酒吧,经营者们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刚来的时候,不知汉服是何物,现在因为汉服文化周,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家的经营理念里,规范经营、文明待客,一起做出西塘的口碑。”李道兵说,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豪,“不仅汉服文化周,平时过年过节,我们也会穿汉服,美滋滋的”。 二 共识 西塘古镇分布的商业业态并不复杂,除了有集中显示度的酒吧,民宿和餐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道兵说的理念,在这些行业里已经成为共识。 在西塘,注册的民宿有1000多家,金佳悦经营的“悦己”是古镇里规模最大的民宿之一。“当年看到周末往西塘古镇方向的路都堵车,看好古镇旅游的发展前景,就来开了民宿。”11年来,她的民宿从6间房扩大到20间、45间,后来因为市场需求变化,房型升级后减少为37间。熬过3年疫情,金佳悦说,汉服文化周活动不仅带动了古镇旅游的回暖,更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大家的节日。 “以往汉服文化周都是10月的最后一周,这个时候正是古镇的旅游淡季,但活动期间生意火爆,古镇所有民宿的房间几乎都要提前预订,涨价也是正常现象。”听闻老和的订房经历,金佳悦笑着说,价格的涨跌和供求关系直接相关,参加活动人数从最早的不足万人,到如今超过10万,房价水涨船高仍一房难求。 但涨价并不是没有底线。“以前有些商家,会在各平台上把活动周期间的房价标到六七千元甚至更高,这种现象在西塘应该是没有了。”作为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金佳悦并没有回避以往出现过的市场乱象,如今相关部门对于旺季或者大型活动期间的房价,都会有涨幅的限制,为的是做好西塘古镇旅游的口碑。 每逢盛会,景区里生机勃勃,全国各地身着各式汉服的同袍相聚西塘,民宿里进出的也是身穿汉服的旅客,“穿自己的衣服会觉得怪怪的”,这点上,金佳悦的感受倒跟老和如出一辙。 为了融入其中,每到汉服文化周,丁国强和店里的服务员都会换上适宜的汉服,化身“店小二”在店里招呼客人。丁国强的饭店“钱塘人家”坐落在永宁桥旁,沿河的拐角是绝佳的景观位,一到饭点,店里人流如织,桌桌满员。 丁国强喜欢和客人交流,不忙的时候,他会和客人们讲关于西塘古镇的故事,讲小时候发生在自己家里的故事,流水淙淙,时光荏苒,他在古镇已经住了62年。 “上世纪80年代,最大的梦想是从古镇搬出去。”可以想见,在古镇旅游尚未起步时,住在这里并不是“向往的生活”,如今,作为年接待游客量上千万的5A景区,游客给当地人带来了无限商机,汉服文化周更是明显。 在丁国强眼里,餐饮是生意,但也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途径。“每年活动期间,全国各地的汉服爱好者都会来西塘,场面非常震撼。我会把我知道的西塘,讲给客人们听,比如那条石皮弄,小时候被我们叫作‘破弄’,弄又小,又不通,听完我讲的‘野史’再去看看历史的说法,就很有意思。这次来的可能是50个人,他们回去后,把西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下次来的说不定就是500人了。” 在西塘,做好古镇保护,支持打造汉服文化IP,是各种业态商家的共识。而这种共识,是多年来基于“共赢”探索找到的平衡点。 三 逐梦 当活动的热度退去,西塘又留下了什么? 没凑上汉服文化周热闹的方佳琪约了两个小伙伴,趁着周末,特地从金华赶到西塘,在线上约好的汉服店做好妆造,开启了古镇半日游。一路欢笑,不时遇上同袍,招呼也打得特别自然。“上周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刷到了汉服文化周活动的视频,太好看了。以前在其他地方也穿过,但这里的环境、周围的人,都很自然,非常舒服。” 在西塘,穿汉服就是一件这么自然、舒服的事。在汉服文化周的催化下,为游客提供汉服妆造、旅拍一条龙服务的汉服旅拍店,在西塘爆发式增长,成为餐饮、民宿、酒吧外的第四大商业业态。“我们从装修、品牌支撑等方面对古镇里的汉服旅拍店进行把关,目前保留了七八十家。”西塘镇旅游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朱顺吉说。 尹斯羽的“流风回雪”就是其中一家,不同的是,她决定在西塘开汉服店的时候,古镇里同类的店家还寥寥无几。尹斯羽是甘肃人,但她始终觉得自己“上辈子应该是个江南女子”。作为一名“古镇重度爱好者”,游古镇是她繁忙工作之余最好的解压方式。 “十几年前第一次到西塘,我就跟妈妈说,我的梦想就是在这里买个房子,开个小店,2016年这个梦想实现了。”出于热爱,尹斯羽的小店以租售国风服装为主,而她的小店被更多人知晓,是因为她来自也门的丈夫纳比尔,一个外国人在江南古镇开汉服店,实在稀奇。 “我从2016年开始参与汉服文化周,对汉服从了解到喜欢到深爱,感觉就像是和传统文化谈了一场长长的恋爱。”回看自己7年前参加汉服文化周活动穿的服装,尹斯羽说“非常不专业”。随着她对汉服文化学习的深入,她的小店也从国风慢慢转型成了相对专业的汉服店,店里会有各种形制的汉服,唐的豪放、明清的温婉,她会为不同的客人推荐不同的汉服,并为他们打造专属的造型,只为让他们遇见自己“前世最美的样子”。 每到汉服文化周,尹斯羽的记事本上就会有长长的单子,大到服装的筹备,小到一个U形夹,事无巨细。在服务好客人的同时,汉服文化周也是属于她的盛会,她会见到很多同袍穿着各种形制精美的汉服,很多是平时不常见的样式,虽然很用心,但她也还是会觉得自己店里的汉服,在这些华丽的服饰面前黯然失色。“我也一直在精进,在学习,一直走在寻找汉服的路上。” “其实很多喜欢、热爱汉服的人,真正钟情的是汉服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西塘汉服文化活动周活动团队参与者之一,纪策自2018年第六届活动开始就参与其中。事实上,早在首届活动举办时,他和他沈阳汉服协会的同袍们就一直关注着这个国内规模最大的汉服文化活动。 纪策说,汉服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底蕴,每个朝代的服饰和当时的文化都是互相契合的,犹如榫卯,一脉相承。“汉服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抽象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搭建了一个具象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纪策的话里,有满满的抱负和使命感,华夏文化、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在裙裾飘飘间肆意彰显。 “同袍谁不知西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西塘在汉服爱好者心中的地位早已不可撼动,但放眼未来,这样的积累为什么不早点落地产业化,支撑后续的发展?纪策期盼的事,也是汉服专家许威着急的事。“汉服文化产业应该包括汉服的生产、制作、销售,甚至餐饮等各个环节,西塘应该利用现有的国内顶尖的平台,更好地推广宣传汉服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1年间,西塘汉服文化周累计吸引上百万汉服同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3亿元。而西塘以汉服周边产业为依托,已形成包含餐饮、民宿、酒吧、各类零售在内的完整行业格局,实现旅游相关收入30多亿元。今年的汉服文化周开幕式,西塘启动了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汉服梦工厂”计划,全力建设汉服全产业生态圈。 “芡实糕、扎肉、猪蹄子”,看了很多古镇,老和说,古镇的发展不能只靠“老三样”,底蕴深厚的江南古镇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产生的衍生效益,不可估量。 这,大概是西塘古镇这股“汉风”真正让老和感到震撼的地方。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