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黑龙江老照片成功出版,7月研究会就统一部署了各地老照片工作,并设置了老照片丛书编委会。 这套丛书是大型的影像史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文化工程,根据出版业对系列丛书“风格一致,在统一中求变化”的一般要求,结合黑龙江老照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丛书编委会推出了“丛书整体性要求”,同时指派我担任后八卷的编审,目的是帮助大家顺利地进入工作状态,少走弯路,在保证整体性上替领导把好关。因此与各地的编辑部有了联系,我也因此了解了各地编辑部的工作情况和知青们的实际想法,见证了这套丛书从酝酿到实施到诞生的全过程。 从2016年1月黑龙江卷起步到今年春季江西卷完成,历时六年有余。根据九本书中所记载的数据统计,我们收到的知青老照片总计达27500张左右,选入书中的达9500余张。九卷总页数2985页。从时间长度和统计数据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称之为“大型工程”一点不为过。 一是鼓舞。研究会的平台是我们完成这项大工程的根基,编一本书不容易,编一套丛书更不容易,要有准确严谨的定位,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操作规范,才能统一大家的行动,没有研究会是不可能的。在整个过程中,阮会长、张刚副会长自始至终和大家一起边实践边探讨,整体性要求的每一条都是在他们的亲自参与下定夺的,为这套丛书的可操作性理清了路径。再一点,我们在操作中是有创新的,比如登记表,看似不经意,其实很有价值。张刚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是有道理的。最早只是登记而已,在实践中意识到必须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我们很认真地重新设计,让它具备三个功能:信息功能(照片内容,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拍摄人信息)、授权功能(填写提供人信息,表明授予照片的使用权)、检索功能(通过合理编号,保证整理和编辑过程中不出乱,更有价值的是成书后可以作为附件,帮助研究者检索到照片的源头),实践证明在整个工作进程中,照片始终像有绳子的风筝,飞不走,能找到。黑龙江档案馆在拿到我们赠与的老照片和登记表合订本后,一位老师对我说,这个登记表太好了,有了它,老照片的价值倍增。这一点对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但对于后人就很有用了,对于研究者就是福音了,他们都希望引用的史料是有根有据的。可见做史料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务必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所谓站位高,格局就大。这一切让我备受鼓舞。 二是佩服。大家都有体会,工作开始时第一难关就是动员,开始时我对插队知青是有担心的,他们人员高度分散,许多人从不认识,相对于兵团农场,动员和组织工作有相当难度。但这种担忧很快就被打消了,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知青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服从指挥,步调一致,开门红,工作开展就比较顺利了,这在于知青们的担当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各编辑部也是有相当权威的,于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贵州是典型例子。 三是感动。在佩服得同时,当然也被感动了,看到大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更加感动。都是上岁数的老人,按理说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一心扑在老照片上,一干就是好几年,有些编辑在工作中病倒了,但工作基本没有间断(个别的是暂停)。特别是是新疆知青,他们是我们这个群体中最年长的,我们都如此辛苦,他们要熬废多少心力可想而知,况且征集照片数量最多的是他们,达6400余幅。 参加这项工作使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看到你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学习,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作为编审,在看到成绩之时,也要看到不足。这套书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虽然我这个编审只能提提意见,并没有生杀大权,但存在不足还是说明我的“参谋”工作做得不够好,能力不够强。好在瑕不掩瑜,这套丛书全方位全过程地记录了上海知青在全国各地上山下乡劳动生活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后人深入研究上山下乡的历史,乃至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在全国知青历史文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感谢研究会让我参加这项工程,使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黑龙江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对黑龙江老照片的评语写道:“客观地全景式地展示了知青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军事、科研、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艰苦奋斗的情景,也真实再现了北大荒成为北大仓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本书内容真实,思想基调乐观向上,通篇闪耀着革命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光芒。这种精神正是当下我们倡导的北大荒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该书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我觉得这段评语同样适用于这套丛书,是对我们这项工程的最大褒奖。 2022. 10.28 责任编辑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