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持人、研究会副会长钟德津首先对各位志愿者的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了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并提出了以后要进一步完成的四项工作:1、方志辑录工作回顾;2、方志辑录工作图片集;3、方志辑录后续故事;4、方志辑录征文。 方志辑录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首先发言说:“方志辑录是研究会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知青史料大型项目。那一年冬天很冷,几十名老知青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来到龙东大道边的通志馆,热情高涨地工作,为方志辑录的最终编成做出了贡献。方志辑录成为研究会知青史料工程的奠基礼。方志辑录出版以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看到许多研究知青的著作和论文引用辑录中的资料,比如2020年国内研究经济的学者写了一篇上山下乡与农村教育关系的论文,发表在经济学界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上,就使用了方志辑录的史料。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图书馆也收藏了此书。方志辑录的编辑出版打响了研究会知青史料搜集整理的第一炮,之后我们又完成了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目前正在进行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和安徽的档案史料选编工作。今天很高兴又见到各位参加方志辑录工作的老知青志愿者,尽管十年过去了,但大家身体很健康,变化不大,我要感谢大家做出的贡献!也祝各位身体健康!“ 接着,方志辑录主编、上海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说:”谢谢大家,今晚我要去北京,我爱人又是今天过生日,但今天的活动,我一定要参加。没有你们这群老知青从秋冬干到开春,一周三次早出晚归,六进六出,是不可能完成这部重要的史料汇编的。十年来,这个志愿者团队之所以没有散伙,恰是因为我们在后知青时代的高度认同:要为知青研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是这个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所在,我们每年都会自发组织聚会,我今天聚会的见面语是:谢谢大家。” 上海通志馆原馆长朱敏彦发来书面感言,感言中说,《“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启动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从6000多本60多亿全国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地、县三级新方志中查找、摘抄(拍摄)、爬梳、整理成煌煌600万字6大本《方志辑录》,实乃一件十分了不起的浩大工程。成就这样一件浩大工程,固然离不开沈国明、阮显忠、张刚等研究会和各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光耀、金大陆两位教授的专业指导,更主要的是数千人次知青志愿者在60亿书海中拾“贝”的结果。 下乡内蒙古的天津知青宇宏说:“从2011年11月参加地方志知青史料查阅工作至今,过去十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看到很多老朋友健在,很高兴。编纂地方志不难,难的是如何利用地方志的资料。这是地方志工作一直都不好解决的难题,所以大量的地方志只能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三大功能,从这个角度考虑,应该着眼于长远,更多地体现资料的权威性。” 研究会顾问、上海赴黑龙江知青、方志辑录编委会副主任张刚说:”今天我们纪念《方志辑录》启动十周年,就是要继续做好别人不能替代的事,继续书写上海知青研究会的历史。努力完成《各地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海知青记事录》《上海知青口述史》《后知青时代调查报告》等,不断为知青史料增砖添瓦,以供后人研究。“ 方志辑录编委、上海赴黑龙江知青、《 知青》杂志主编马琳说:“方志辑录是研究会,也是知青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全书600万字,凝聚了每一位志愿者的心血。大家都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增才干,长知识,十年终于修成正果。难得金光耀、金大陆两位老师能够不计功利,肯做这个冷门项目,也是源于他们和所有的志愿者一样的知青经历、知青情结、知青责任和知青担当。十年来,我们研究会通过丛书、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简讯、活页等,收集、整理、保存了2000多万知青的历史文字资料。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出更多的成绩。” 上海赴黑龙江知青陆志祥说:“如果说,知青史是一座矿山的话,我们就是一群矿工,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知青”之矿,小心翼翼地将一块一块矿石发掘出来,然后汇集到一起,经过筛选甄别,形成精矿,将来由专家们去冶炼,铸成产品。” 上海赴黑龙江知青刘素贞说:“方志辑录是知青研究会神圣的大事,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志愿者们克服交通困难,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零下2度的严寒……都阻挡不了我们抗寒修志的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在大量的书堆里寻找、翻阅,哪怕沾点边。我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坚持挺过来了。没有一次缺席,没有一次迟到早退。 我们是在干中学习,干中成熟,40多位知青志愿者共查找了6000多本全国各地的方志。我们是用知青的情怀和知青精神,做好知青史料的辑录工作。” 上海赴贵州知青何月琴说:“方志辑录工作培养了我们的公益心。我们坐在通志馆杂乱的图书库房里,细心捜索着地方志书中‘知青’一词的条文,登记页面,贴纸条、拍照片、打印整理,做到统筹安排、有条不紊。看似简单的活路,却十分枯燥乏味且伤眼伤神,志愿者要有足够的公益心、耐心和精力。这样的日子断断续续过了8个月之久,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在上海图书馆继续检索复查资料。” 上海赴黑龙江知青娄鲜静说: “我们都是志愿者,在我们有生之年,能把方志辑录编出来,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人一生中能有这一次机会就足够了。我们也是幸运的,我们参加了,我们付出过,在我们晚年,干了一件大事、好事,也算为国家、为人民做了点贡献。” 方志辑录编委、上海赴江西知青、《上海知青网》主编楼曙光说:“今天,《“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已被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收藏,并成为金光耀教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撑,由此知青研究从体制外转入体制内,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我们作为曾经参与的志愿者深感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我们也在这项工作中结下了深深的友情,今天的回顾,就是最好的见证。我祝愿我们所有的朋友们身体健康、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尽我们的所能为研究会,为我们的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做好垫脚石,继续贡献自己的菲薄之力。” 上海赴黑龙江知青曹孝富说:”十年前志愿者义务劳动的日子,让我难忘那些熟悉的身影和那一段段的“义工情”。比如,陆志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棘手事能技巧性地使之迎刃而解。或许,这与他曾经在嘉荫县委主要部门工作的一贯作风有关。组长刘更梅一身正气很有组织力。在我印象中还有一位张雪君老师,她个子不高,白皙的脸总带着微笑,为人十分谦和,有好多知青大型活动场所都能见到她在默默的付出。我们中间还有很多老师值得尊敬,恕我不再一一赘述。“ 上海赴云南知青郑素萍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研究知青这个群体以及上山下乡、运动,对国家未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等,都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我不仅自己参与,还拉着我女儿一起参与,女儿以她一名大学文科生的视角和思维,为我们这些年过花甲老人提供了不少参谋,对我的女儿来说,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社会实践,也是向复旦大学、社科院教授学习的好机会。如今我的外孙都已上小学一年级,回想那段日子,我女儿还是很怀念,经常念叨,这项工作使她大学的假期更加丰富,是她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篇章。” 上海赴云南知青李惠情说:“参加这项工作,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但郑素萍、朱学萍、徐雪宝、奚秀敏和我都坚持到了最后。两位金教授等平易近人,他们一丝不拘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感到能参加到这个队伍中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同完成这一伟大工程是我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一生的伟大成果,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愿我们的友谊永存。” 上海赴吉林知青葛卫国在发言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说,“我们还应当弥补欠缺,使资料更加完善。”上海赴黑龙江知青陈陇生认真准备了书面发言稿,他回忆方志辑录的全过程,感慨万千。上海赴云南知青林渌依说,“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团队,正因为大家都有奉献精神,所以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我们虽然很辛苦,但很快乐。”上海赴黑龙江知青刘更梅发言说,“任务艰巨,但我们辛苦并快乐,很荣幸能够加入。” 其他志愿者方玉毅、孙佳英、李松、张一民、罗晓华、印金娣、陈丽丽、王黎明、罗思源 、朱学海、张雪君、陈建华、周梅娟也都作了认真的准备和发言。 最后研究会副会长钟德津进行了总结:”今天座谈会上大家的发言令人感动。十年前我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难,十年后我们为知青方志付出了艰辛,无私奉献的成果将流芳在世。知青方志,是专家领衔、领导重视和志愿工作者辛勤努力三结合的产物。在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期望大家继续努力,共同做好成果的转化,让方志更好的服务社会。我们要继续发扬知青精神,继续书写历史,为后人留证。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深入研究,让方志辑录真正活起来。“ 李亚飞、黄翠娣、江克定、李松四位知青不辞辛苦地为本次会议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 会后,大家合影留念,游览了就近的泰晤士小镇。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