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3年后,英国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德国、日本的自行车继而先后打入中国市场。由于国外自行车的输入,上海陆续出现了销售自行车的车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诸同生开设的同昌车行,1920年创建的大兴车行和润大车行等。 1926年,上海大兴车行聘请两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1927年,上海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其他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分别于1927和1928年参加上海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展出,得到好评。 1930年,同昌车行又开设自行车制造厂,其车架、前叉等主要部件均自行制造,而且品种规格较多,配以少量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平车、童车和三轮运输车等,采用飞马、猛狗、飞人、飞虎、飞熊、飞鹰、燕子等商标,通过上海同昌车行和南京、汉口分行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自行车使用量的增加,带动了维修需要的自行车零部件的制造工业。其中主要有1922年开办的王发兴侬记铁工厂,1927年建立的泳昌钢圈厂和隆昌五金钢丝厂,1929年建立的鸿飞车头制造厂和杨永兴坐垫厂,1939年开始生产飞轮的裕康五金制造厂,1940年创办的古特钢珠厂和生产脚蹬、车铃的百龄工厂等。这些自行车整车和零件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上海已由经销自行车步入能独立制造自行车的新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国自行车进口数量锐减。1941年,民族资本家黄克洛将其合利工具厂转产自行车,仿照国外款式,采用涨闸结构,使用宝石、欧米茄和鹰王牌等商标,其质量可与进口自行车媲美。该厂于1943年易名新星机器厂,并增加了自行车链条生产,月产S牌链条3000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日商开办的上海昌和制作所,更名为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有限公司上海机器厂第二制造厂,后改称为上海机器厂,1949年后改名为上海制车厂(后改名上海自行车厂)。 1949年底,上海自行车行业共有190家企业,职工2500人,是年自行车产量为4373辆。 (摘编自《上海轻工业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