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一条蓬莱路 半部老城厢史

时间:2024-09-06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少华 点击:
蓬莱市场举办的流动国货展览。图片来自上海黄浦公众号 在上海的老城厢,有条不足千米的小路:东起鸳鸯厅弄,百步之处是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西迄中华路,百步之距是黄家阙路36号黄炎培旧居。一个故居一个旧居,蓬莱路就成了串起老城厢烟云往事的一根丝索。
蓬莱市场举办的流动国货展览。图片来自“上海黄浦”公众号

      在上海的老城厢,有条不足千米的小路:东起鸳鸯厅弄,百步之处是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西迄中华路,百步之距是黄家阙路36号黄炎培旧居。一个故居一个旧居,蓬莱路就成了串起老城厢烟云往事的一根丝索。

      ■吴少华

      一

      据《上海市路名大全》载,蓬莱路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半段泾、杨家桥浜、运粮浜始筑。

      清康熙五年(1666年),人们在杨家桥附近集资兴建了一座“蓬莱道院”。道院建筑别致,三座楼阁呈鼎足之势,均有天桥连接,四周围河,遍植红梅,犹如世外桃源,故称“小蓬莱”。道院大门口,有一副楹联:“紫霞蕊珠大明阁,青云敬业小蓬莱。”道院还开办义塾,单日学文,双日习武。但没几年,道院毁殆于火灾。

      后来,人们又自愿捐款复建了“小蓬莱”,规模虽不如前,但义塾的规模更大,杨家桥的影响也就更广了。再后来,河流填平筑路,有一段路基原是蓬莱道院的旧址,人们将杨家桥改名蓬莱路。

      从蓬莱路拐向学前街,朝北几十步就是上海文庙,在国内的读书人与藏书者心目中具有很高地位。因为这里曾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规模的旧书市场之一,每周日,这里云集了不辞艰辛的淘书者。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上海自明嘉靖甲寅设海防道,以佥事董邦政领其职募兵三千,以备倭。疑以海上无警,罢之。”上海设立海防道的时间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地点就在西城门内。两年后,倭患基本平息,海防道从上海迁松江府,西门内的道署仅成了一块营地。小刀会事变后,营地搬走,原来在小东门内的文庙迁移至此。从此,这里成了老城厢的儒学中心。

      文庙西侧围墙下有一条小路“老道前街”,所知者甚少。小路宽不足五米,长也只有百余米,南起文庙路,北至梦花街。为什么这条落满沧桑仿佛与世隔绝的小路,有这么一个古怪的名称?这条小路与蓬莱路同筑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明朝的上海曾在此设道署,故称道前街,也成为上海的管理中心。后来因上海道署迁至大东门,那里也筑了一条道前街,为示区别,文庙边上的就改为西道前街,后定名为老道前街。

      二

      也是清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创办新式学堂,刚筑成的蓬莱路上迎来了一所西城小学,这所小学被安置在一个叫万寿宫的地方。

      万寿宫,是一种专用建筑的名称,主要用于国家庆典、官吏朝贺。上海的万寿宫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华诞而建,由上海士绅集资和政府拨款的方式购进上海城西南的半泾园废址七亩余地营建。该工程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破土动工,12月21日落成,历时仅三月,耗资二万五千余元。万寿宫仿北京皇宫样式,全部使用琉璃瓦,围墙也涂成皇家专用的杏黄色,民间就叫它“皇宫”或“黄宫”,墙角嵌有“文武百官到此下轿车”的石碑。这里成为上海的庆典中心。

      万寿宫的选址颇费心机。因1843年以后,上海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上海县城内早已人满为患,已很难寻找到一块可建造万寿宫的土地。后经多方努力,才确定半泾园废址这块七亩余大小的土地。

      这半泾园也是有来头的,它原是明代赵东曦的产业,因位于半段泾畔而取名“半泾园”。园内楼台亭榭,小桥流水,尤其是园内种植了大量桂花树,每逢秋季,桂花吐芳,香气袭人,赵东曦因此撰写了《桂屏赋》。赵氏为人正直,因弹劾太监王坤而遭贬谪,降为福建布政司都事。

      到清雍正年间,半泾园成了上海名绅曹一士的寓所。有一年,桂花杏花同时开放,一士以为好兆头,这一年他果然考中进士。园中筑有“四焉斋”,为他晚年的讲学之所。

      斗转星移,如今万寿宫早已改建成蓬莱路第二小学。

      同样在蓬莱路上,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诞生在这里,它叫梅溪小学。

      这座学校地处蓬莱路、河南南路口东侧的梅溪弄畔,初名正蒙书院,创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虽然以书院命名,它其实是一所西式学校,设有外语、国文、舆地、经史、时事、格致、数学等,在学生中推行军事训练,组织童子军,吸收女学生,开创了男女同班的先河。

      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道台邵友濂上任,走访正蒙书院,决定拨款扩建校舍,改善师生条件,重订教育制度。创办人张焕纶也主动提出将该校改为官办,而“正蒙”校名有点像私塾,因该校位于梅溪旧址,就正式改名“梅溪书院”,后叫梅溪小学。胡适就在14岁那年进梅溪求学。

      三

      蓬莱市场,又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蓬莱市场的范围大致在北起蓬莱路,南至永宁街,东到学前街,西临中华路。这里早先有个地名叫“黄泥墙”,也是上海老城厢里的一个景点。它原为一卫姓人家的果园,主人从顾氏露香园中索得水蜜桃种,咸丰时这里就已植桃树三百余株,因桃园四周筑了土墙,故被叫作“黄泥墙”。

      1925年,无锡匡仲谋购下黄泥墙桃园,建立国货市场即蓬莱市场,因喊出“提倡国货与洋货抗争”的口号,得到了沪上厂商的热烈支持。

      1926年,蓬莱市场144间平房店面均被各大厂、名店承租,如中法药房、老大房、冠生园、小花园鞋帽、中华珐琅厂、华丰钢精厂、三友实业社等。在匡氏的精心策划下,蓬莱市场誉满上海,曾多次举办国货展销活动。

      1930年,该市场举办土布运动大会,邀请电影明星陈玉梅、胡蝶等身穿土布旗袍参加开幕仪式,她们引人注目的身姿轰动一时,不仅为蓬莱市场造了声势,更为提倡国货作出了推动。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南市,第一把火就将抵制日货的基地——蓬莱市场焚烧成一片瓦砾。

      位于蓬莱市场东部的蓬莱大戏院劫后幸存。蓬莱大戏院1930年落成,后来叫蓬莱电影院。1937年8月7日,话剧《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公演,其间适闻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出狱,于是又在此举行“七君子”专场演出。演出时,台上演员慷慨陈词,台下观众义愤填膺。当时《申报》报道此剧:“……是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暴烈弹,猛烈地激动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

      蓬莱路上的往事与记忆还有很多,如敬业书院、蕊珠书院、龙门书院,如骑鹤楼、吾园、也是园、龙门邨,再如铎庵、净土庵、一粟庵、先棉祠等。

      此地还有很多望族名人。望云路朝北几十步有个艾家弄,那是明朝艾可久族人的聚宅。再朝前有虹桥弄,海派绘画创始人之一任伯年曾居住于此。望云路的东面有个倒川弄,据说董其昌在此落脚过。蓬莱路的西北有曹市弄与曹家街,那是上海望族曹氏的聚集地。曹家街南面是文庙路,这里曾有过上海市第一家市级图书馆和动物园。

      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收回租界,行政区域重新划分。第四区被冠名蓬莱区,北起复兴东路,西临制造局路,东南均为黄浦江,其地域正好是上海半个老城厢。

      1960年,蓬莱区与邑庙区合并为南市区。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