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亦师亦友,绵延悠长 魏老师待人平和,于我们而言,有一种长辈的亲切感,能说说心里话。记得高三毕业前夕,她约我在操场谈心,关心我的升学志愿填报,谈了她的家庭和个人追求进步的心愿等,魏老师把我这个稚气未脱的小青年当作可以信赖、倾诉的朋友,让我激动不已。最后,魏老师说道:“我们既是师生 ,亦是朋友”,此言不虚,维系了我与魏老师绵长的师生情谊,也成为我四十年职业生涯的 座右铭。 魏老师曾是上海交大苏联专家的翻译,业务精湛,授课有方。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她积极践行“亦师亦友”的职业理念,克服孩子幼小、住处较远的困难,时常陪伴我们晚自习,利用节假日自行走访学生家庭,经常和大家促膝谈心。她为师严格,为友温润。她灼热的目光,倾情的传授,谆谆的教诲,娓娓的诉说,经年累月,春风化雨,把一颗颗生命的种子,厚植于我们的心田。 我班同学亦知恩图报,在一九六八年离校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与魏老师的感情纽带始终不断,用心照拂恩师晚年生活,帮助解决急难愁盼之事。特别是13年5月中旬,魏老师病危之时,其子罗小聪来电求助:“积蓄已耗尽,请661班同学筹措9万元,再抢救我妈妈一次。”在魏芸同学斡旋下,大家迅即捐助,当晚就筹集完毕。奈何“钱未到、身先死”。患难关头见真情,此举饱含了一众学子对魏老师醇厚的反哺之情,弥足珍贵。 二、爱生如子,至真至纯 魏老师没有担任过我班班主任,但胜似班主任。她恪守师德,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照;对贫困学子施以援手,毫不声张地救济御寒衣物…… 她有侠义心肠,有一个同学家贫如洗,连去兰考插队的行装也没有,在家庭生活並不宽裕的情况下,她慷慨解囊,馈赠了一笔不小的款项。这位同学谨记师恩,每年清明节都要专程上坟拜谒。 她有慈母般的爱心,我班另一位同学走上社会后,遇到大挫折,极度苦闷而不能自拔。魏老师护犊心切,毫不避讳,多次上门谈心,使之逐步走出阴影,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成了行业的知名专家,还被国家邀请参加国防军工重大项目攻关,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他满怀深情地追思恩师:“魏老师有大恩于我,没有她老人家出手拉一把,就没有我的今天。” 三、品行端庄,始终坚强 魏老师的父亲魏绍武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一生爱国爱民、刚正不阿。魏老师有很深的家风家教渊源,在人生跋涉的长途中,魏老师秉承父亲的品格和学养,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做违心事。魏老师的品行和风骨深得师生们的尊敬,即使在那混沌的年代,也没人敢对她造次,体现了邪不胜正的人性光辉,这是十分鲜见的。 魏老师有发自骨子里的刚强,常人难以企及。她的后半生是不幸的,很有出息的女儿车祸身亡,几乎把她压垮;爱人离世,她倍感孤独;小孙子患自闭症,成了她心头永远的痛。面对厄运,她始终那么刚强,在上海住院期间,总是抢着自己动手,尽量不给陪伴的学生添麻烦。同学自发筹集的款项,她执意退回,不取分文。她已行走困难,仍不放弃每年回沪看望学生的念想……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四、恩师回家,叶落归根 魏老师夫妇垂暮之年客居德国,和独子生活在一起。13年5月19日魏老师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自此,开始了颇不平坦的回家之路。13年6-7月间,魏老师的骨灰盒要从德国移送上海,而后落葬。孰料,德国政府新规定:骨灰盒不能随身带回中国,只能通过大使馆直接邮寄到上海的殡葬单位。我们遍询上海的殡仪舘、墓园,对方都借口拒收;小殡葬公司可办,德国政府不允许,我们也不放心;折腾了二十多天,未果。最后,马琳同学通过知青协会的人脉关系搞定,即由上海益善殡仪馆接收。7月8日上午,也即魏老师骨灰盒抵沪的第二天,661和734两个班靳曾保、沈家华等十三位同学迎回了魏老师的骨灰盒。该殡仪馆负责人很认同我们的爱心之举,说:“你们为老师做好事,让我们也出把力,把好事做到底吧”,当即派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和魏老师的骨灰盒免费送达待安葬的上海滨海古园。 2014年6月30日,举行了魏老师骨灰安葬仪式,附中领导、老教师代表、魏老师执教班级学生代表和魏老师儿子罗小聪共63人出席了仪式。𠻸后,举行了追思会,在庄重、静谧的气氛中,陈德良老师代表附中党政领导讲话,高度评价了魏老师勤勉教书、关爱学生的一生。接着,八位师生代表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其中,马琳同学诵读了自行撰写的挽联:“陇原遗恨,历秦风楚雨,恪守百年家训,高怀亮节垂后世。海上鹤归,忆寸草春晖,不忘滴水师恩,大德深泽仰前贤”,表答了对魏老师的崇敬和思念。最后,罗小聪感谢大家对母亲的送别。至此,魏老师终于到家啦,了却了她老人家“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夙愿。 魏老师的音容笑貌、品格操守、专业素养长久地驻留在我们心头,与附中沈蘅仲、谢增基、刘典权等众多老师的懿行大德,一起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人生丰碑、清朗澄澈的精神家园。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