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以青春为代价,分担了国家的困难 知青下乡的意义何在?其历史如何评价?有人说,当由后人评说。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这些当事者还活着,为什么自己不说清楚,而由后人评说呢? 回首展望在珲春的足迹,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思念和感情, 每一个脚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价值!心中温暖的记忆,谁都无法给予,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一生难忘! 我曾经在这片黑土地上耕耘劳作,我的汗珠和泪水,甚至流出的血也曾滋润过这里的土地, 至今心中还残留着些许抹不去的伤痕, 但是, 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这段岁月里经受过大地 锤炼的最美好的见证的印痕!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这段崎岖的青春之路你还敢再走一遍吗? 我一定以笑面对,在这笑中,当然还饱含有一份已经沉寂下来苦涩和心酸! 然后,我会说,珲春的黑土地,我来过了,谢谢你给予我的酸甜苦辣的修炼,是的, 我把这一段经历称作为“修炼”! 如果还有来生,我依然有勇气重走一遍, 因为,这一段的农耕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想,一定有人会说,你还去啊,那份苦你没受够?你宝贵的青春可是在那里耽误了呀! 试问,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哪个年代的青年没经历过时代大潮的冲击和摔打呢?谁人曾经幸免过?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生活的特色和历史的担当!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一场政治风云过后,国家把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困难的重任,压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而我们则以青春为代价,奔赴了农村,分担了国家的困难! 不可否认,我们这近百万的插队知青是一代优秀的顶天立地的中华儿女! 我们将青春无私的奉献给了国家!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的贡献。 每个时代的人,苦难各有不同,经受锤炼,磨练心智是时代赋予的永恒之路! 我们这些刚刚脱去学生装的上海娃与珲春这片黑土地,少则一年,多则十年的相遇,其实就是一场有缘的邂逅,在我们青春的记忆里彼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眷恋。 经历过这块黑土地养育的我们,蜕变成为有情有义有担当的一代人!是最能吃苦的一代, 是最能扛起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一代。 应该说,这段下乡的苦难磨砺功不可没! 对于这一段知青下乡的历史,我们必须留下我们真实的农村生活的实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这些亲历者还活着,我们有权利记载我们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由后人去任意的猜测想象,或者根据他们生活的时代去评说,因为那样已经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带有意向和推测的成分!这段历史我们自己必须说明白! 珲春这块土地记录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不容谎言,不许歪曲,知青的心路必须与大地的脚印一致,那才被称为历史,否则就是伪历史! 二、农家的生活很苦,超越了我们承受能力 对于我们这些刚离开校门,从大上海来的年轻的学生娃来说,农家生活真的很苦很苦。 1、在有冰渣的水田里插秧 刚到富民的第二个月, 正值东北春寒料峭的 5月末六月初,大地还没有完全解冻,我们就要到水田里插秧去了,水田面上 浮着冰渣,上层的土是软的,下层的土是冰冻的。脚踩进去彻骨的寒冷,小腿时不时被冰碴划破,我们低着头,噙着泪水插着秧苗,泪水情不自禁的啪嗒啪嗒落在了水田里,我们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苦啊,我们想家了…… 2、打湿的柴禾点不着灶坑 下雨天集体户的日子就更难熬了,堆在院子里的柴禾打湿了,树枝塞到灶坑里,点不着火,想做饭热炕成了奢望,只好饿着肚子,炕也是冰凉冰凉的,集体户的同学一边哭,一边唱起在知青中流行的想家的歌…… 3、寒冬的室外厕所 我们插队的珲春,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天最冷也就零下20多度,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上海过来落户生活的南方 人却受不了了! 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上厕所,农村的厕所都在室外,挖个坑,搭上两块板就成了厕所。 我们集体户的厕所还算讲究一点,坑四周围是木板,但是依然六面透风,粪尿落地便成了冰块。我们集体户九位女生一个多月下来,粪尿的冰块很快顶到了蹲板,无奈只好用锄头刨粪块吧,一镐头下去,粪块四溅,有时会崩到嘴里,我们满不在乎,只是吐了口吐沫,抹了下嘴,竟然没有恶心! 这就是上海年轻学生在这里经受锻炼以后产生的一个质的变化! 上海的家人真的难以想象, 我们的生活竟如此之苦,但是,我们在家书中很少提及,大多是报喜不报忧,怕家人们挂念和担忧! 珲春在吉林的东南角,早就出了山海关,在上海家人的眼中我们同百年前的山东乡民一样,也去闯关东了,去了遥远的边疆!儿行千里母担忧,父辈的心一直牵挂在我们的身上,为了让父辈放心, 我们横下一条心,立志做一个独立生活的儿女。经过近一年的农村黑土地的浸染,我们逐渐融入到东北农村的生活中去了,学会了持家。 4、粪水是宝贵的农家肥 刨出来的粪便,我们舍不得扔掉,都运到集体户的自留地里了,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也是我们知青自留地种啥啥丰产的原因吧。 5、人,猫和鼠的恶斗 1969年的冬天,我留守在集体户,集体户三铺大炕,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炕上烘满了苞米,苞米只有烘干了才能用 石碾子磨成苞米面,这是我们集体户明年的口粮,晚上我拥着苞米入睡, 因为集体户人少了,成群的老鼠,也出来凑热闹欺负人了。 它们在炕上乱窜,有时跳到我的被子上,有时窜到我的脸前, 我害怕极了,拿起身边的苞米一根接一根的扔出去, 连续几天的恶斗,一脸的疲惫!农民干部知道我的窘境后,立即送来了一只大猫, 这样我透着夜里的月光,战战兢兢的惊奇地看到了一场猫戏老鼠的经典大战,场面很血腥也很残酷,猫戏弄着老鼠,放了抓,放了抓,盘弄的老鼠精疲力尽,最后老猫一发威,一口把鼠头咬了下,老猫咀嚼着血淋淋的鼠头,享受地品尝着美味呢! 这就是生物界一物降一物的战斗,经此一役,我真的胆子大了很多。 6,今后的日子决心笑着过 生活改变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改造了我们这些上海的学生! 国家当时的命运注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必然会走这条不平坦,有泥泞,有荆棘,崎岖曲曲,坑坑洼洼的道路! 哭着过,是一辈子,笑着过,也是一辈子。何不如笑呵呵的度过,何必要哭哭啼啼、哀哀怨怨的过日子呢?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青年的责任,我们这一代年轻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国家经济发展艰难前行的重任,为了国家的大局,我们确实耽误了几年的青春,但是,却受到了别样的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年代,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于是在我们集体户笑声逐渐多了起来,友爱逐渐多了起来,就真的像一家人一样过日子了。 我们集体户的琴声 三、我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们学会了农活,学会了很多农家技能,老农能干的活我们都干了, 老农不会做的,我们也做了。 1、在红松原始森林里打松子 我们集体户的陈兰刚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样样农活都拿的起放得下! 他是全公社工分最高的社员,没有之一。 1972年初秋,队里农闲,我们队的朝鲜族社员老蔡特意带着陈兰刚进林海打松子,搞副业去了,他们出发前向生产队借了塑料布,还备足了一些日常烧饭用的锅碗及油盐等生活用品,两人结伴兴冲冲地到珲春汽车站坐大巴直奔边境的春化公社,到春化已经是下午了,老蔡与陈兰刚各自背着行李向黑龙江的东宁县进军,这里未经开发,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现成的山路,他们只能踏着前人踩出来的山路踽踽前行,走了几十里路,才到东宁的红松原始森林,他们找了一处有水源的地方,安了一个简陋的塑料窝棚,暂作栖身的家了。 他们顾不上跋涉的疲劳,天一亮就钻进红松林打松子去了,森林里的红松树很高,仰着头才能看到树顶,这些大树约有三十多米高,松塔密密麻麻地挂在树稍上,朝鲜族老蔡特能爬树,也很有技巧,他像猫一样轻巧灵活地攀援到了树顶,陈兰刚与老蔡合作,老蔡在树顶站稳,就开始熟练地用脚踩踏树枝,在强力的外力碰撞下,松塔顿时象雨点一样落下,陈兰刚配合着在下面用麻袋装,装上半麻袋,就用绳子捆好,就象牛一样把它背到靠河边的住处,这样反反复复一天背好几次,然后把背来的松塔聚拢在一起,让它们充分发热发酵,经过一个多月风吹雪打,松塔迅速发酵,自然就松开了,露出了松子,再用木棒敲打,松子就蹦落出来,我们就近在河边,舀了河水冲去松塔外皮,最后把松子凉干,这样就完成了打松子的全流程! 陈兰刚不辞辛苦,连夜走几十里山路,一早赶到春化的兰家尚子生产队,向他们队的队长借车借麻袋,谈好把山里松子拉下来,就地卖给了他们,就这样陈兰刚和老蔡在深山的原始森林里住了整整两个月,既赚了钱,又收获了胆量,收获了历险的经验,收获了野外谋生的技能,真是满载而归! 那年秋天,民间风传春化有老虎吃人的消息,可把生产队长和集体户的伙伴着急坏了,正当他们着急的时候,陈兰刚和老蔡安然无恙的回到了队里。 2、用古老的土法压榨大豆油 1970年冬天,我们集体户的孙光贤和徐震麟接到队里的通知,让他俩去大队油坊打油,就是用原始的土方法压榨豆油,这种方法出油率不高,十斤大豆才出一斤豆油,但是,豆油很浓稠很香,入口的感觉很好,现在回味起来,还有甘香的味道,现在这样的豆油在市场上已经流失了,人们已经没有这样的口福了,真的很遗憾! 打油是一个有点传统技术含量的重活累活,体力消耗很大,孙光贤、徐震麟两位同学能坚持住吗? 孙光贤和徐震麟都是上海市北郊中学的学生,是我的校友,一位是学长,一位是学弟。 孙光贤是66届高中生,他可是一位书生啊,要不是政治风云,打乱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他早就成为一位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 徐震麟是68届初中生,刚满17岁的小男生,身体略显单薄。 打油的程序很机械也很规范,没有体力是拿不下来的! 油坊作业,分二个班倒班作业,,一班两个人搭档,一位知青一位老乡,以老带新,老孙和小徐分别跟了两位有经验的老乡。 作业时,先到仓库扛六麻袋大豆,一麻袋大豆约180斤左右,扛到磨坊,倒在烘大豆的大坑上烘干,以增强大豆的韧性作备用。 等大豆烘干后,用簸箕陆续倒在碾子上,然后吆喝着马匹,推动碾子把大豆压扁,接着从井里打水挑到蒸炉边上的大桶里,大概要挑10桶水,才能装满大桶,以便蒸锅使用。 挑完水,接着再挑来10筐煤,填送到蒸炉边上,往锅里添水备用。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始正式打油了。 先用木枓栱称好一定量的豆泊(压扁的大豆),然后倒在蒸锅蒸屉的纱布上,用手铺均匀,蒸二三分钟,这时豆泊大约七八分熟,一位有压榨经验的老乡就在螺旋压榨机旁,在钢圈中间铺蒲草,再套上木桶圈,这时搭班的孙光贤或徐震麟就拎着装满十五来斤蒸熟豆泊的纱布包,把滾燙的豆泊倒进外面包有二个钢圈中间铺着蒲草的木桶圈里。老乡赶紧把木桶圈抽走,上去用脚把蒲草包裹豆泊,直到把全部豆泊包裹严实,按序重复操作,在第一个上面再重复做第二个,一直做满十个,大约堆到一米多高,最后用麻绳把这堆豆泊拉进压榨机下面,搭班的俩人一人拿一个铁杠杆使劲转圈用力推,压盘隨着螺杆一圈一圈向下旋转,在压力下,清香透亮的豆油从蒲草中哗哗淌出,流到油槽里,一直流淌到地底下的收集桶里。 为了多出油,在压榨过程中,我们隔一段时间就要用杠杆绞转压盘,直到旋转不动,直到压榨不出油来。一个班大约要做六堆,能压榨出一百来斤豆油。等全部六个压榨机油不淌了,就开始松开每个螺旋压机,把一个一个圆圆的还热乎乎的豆饼从铁圈中的蒲草里取出堆好,把地底下的装满豆油抬出称重入库,这一波压榨工作才算完成。 在油坊里操作时,孙光贤和徐震麟都赤裸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脚 ,作坊里热气腾腾,一顿重体力劳作下来,虽然是寒冬腊月,他们却大汗淋漓,真的非常辛苦! 一直工作到半夜12点钟,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集体户,一进门倒头便睡,实在是太累了! 在油坊一天辛苦的劳作,收入才八角钱,总算能赚钱养活自己了,心里还是有一份小小的自豪和满足感! 因为集体户有两位同学在油坊打油,集体户同学也借光解馋了, 孙广贤和与徐震麟偶尔也会从集体户拿些玉米面锅贴(也就是玉米面大饼子,农民把和好的玉米面围着锅贴一圈,加水烘干,挨着锅的一面很脆,很有嚼头,故称为锅贴,并不是上海那种有馅的白面锅贴),在油坊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脆口,两人把炸好的锅贴,带回集体户,同学们可解了馋了,大口朵颐,肚子里又有了油水,大家喜笑颜开,快活极了! 我们集体户算是借了两位打油同学的光了,一顿小小的改善,一个小小的牙祭,大家竟然有了幸福的满足感! 3、在小煤窑里挖煤 我们富民八队地处平原,现在,当地的农民常年烧饭取暖靠烧煤为主,引火用的柴禾是夏天掛锄后到关门嘴子或是到甩湾子的大盘岭山上捡一大车枯枝和割些灌木枝条,有时也偷偷摸摸砍点树木当柴烧。 1971年冬天,干了几年农活的知青,经历了发育期,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有了一把子的力气。 有一天,队长何凤君找了徐震麟,问他愿不愿意到生产队煤窑去干活?东北的冬天,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猫冬,我们在集体户正闲的慌,何凤君队长一说,也不知道煤窑干活有什么危险,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这年冬天,到煤窑干活有六位老乡和徐震麟一位上海知青,老乡们都是队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后来我们听说,我们富民大队地底下全是煤矿。 生产队煤窑地处村庄的东面一块四垧七耕地的北面,约两里地左右的山上。那里海拔只有三五十米,只能称作丘陵吧。 东北的农民知识其实很渊博,在我们眼里,他们什么都懂! 我们问过队长何凤君,你们怎么知道那块地底下有煤?队长说,珲春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矿(煤矿金矿)、有森林、有良田,不管什么地方,挖下去就有煤,就看哪块地挖下去多深才能见煤,下了煤窑,才知道煤层有多厚,煤的质量好不好。 农村生产队的煤窑,作业方式很原始,就是在选好的地面上,垂直往地下挖一个井,当地叫“蹲坑”,这里最难干的活,就是刨开冻土层,这活最累人! 好在有七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轮班,一刻不停地抡大镐刨地,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刨开了冻土层,往下程序就省力多了。 挖了将近一人深时,木匠朱绍起和老乡付鸿高就支起了自制的柞木辘辘架子,这个架子结实耐用,绞辘辘用的钢丝绳也是在县城的生产资料公司专供矿上用的那种,直径约有1.2公分粗吧,足够安全! 媒井必须保持90度直角才安全,生产队的农民很专业,付鸿高还时不时用泥瓦匠专用的圆锥形的吊坠测量角度。 煤井越往下挖,出来的渣土就越多。东北的农民真够聪明,他们把渣土堆在煤井的北边围成一个“C”字形的墙,用来挡风。 东北冬天的西北风,挺邪乎的,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没有挡风的墙,还不得把人吹成冰棍。 付鸿高叫震麟在倒渣土,堆围墙时,在墙的最底部留下一个拳头大小的通风通道,这是用来休息时生火取暖用的,这种取火取暖的方法很原始,却很暖和。 煤井往下挖了有20来米,就见煤了,煤层约有半米厚,煤块乌黑铮亮,煤质很好,第一次见到地底下的“黑金”,对一个上海知青来说,真的太惊喜了!那种惊喜至今不能忘怀! 这么一个好的窑口,解决了生产队社员和集体户全年的烧柴问题,这些带来温暖的煤块,也有我们集体户同学的辛劳,搁谁谁不开心呀?! 煤井蹲好了,开始下井采煤了。 徐震麟和一位老乡安排在地面绞辘辘,一位在井底捞(拖拉)斗子,余下的4位老乡分成两个组,刨出东西两条巷道,巷道宽和高度大约有1.2米左右,有经验的老乡能根据巷道的长短,煤层的厚薄就能计算出这口煤窑大概能出多少煤,挖够生产队的各家一年够用就行。 (1)预防小煤窑塌方 小煤窑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因为小煤窑是没有生产许可证!) 小煤窑里没有通风设备,冬天西北风大,靠的是自然风从井口往地下里面灌的,巷子挖得太深了,风通不到巷子最深处,最怕出危险。 小煤窑还怕几种矿灾隐患,比如,瓦斯爆炸、地下水透水、冒顶。 现在想来真替徐震麟捏一把汗! 好在老乡有经验,他们大概用了十来天时间,东西两条巷道终于安全挖成了。 冒顶是小煤窑经常发生的事情(冒顶就是塌方),老乡们一边挖巷道,一边就用柞木制成的柱子和柈子打好了顶帽子,支撑得非常牢固,预防塌方。 (前期工作做好了,接着就开始挖煤了。挖煤的老乡东西巷道两个组把煤井的四周的煤掏空了,就把这个窑废弃了!) 在开采南北两个扇面的煤层时,一边挖采,一边要打好顶帽子,而且,不能全部挖空。还要留若干垛子不能挖,就象现在高楼的地下车库一样,像一根根钢筋水泥混凝土立柱,这些不能挖采的垛子扛压的力量要比人工打的顶帽子大得多,跟着有经验的老乡真的安全了不少! (2)分工 徐震麟和一位老乡在井面上绞辘辘,这不但是一个力气活,而且还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 煤窑的绞辘辘不同于水井的轱辘和水桶那么单薄和轻巧,那个斗子 是用装400斤汽油的汽油桶切割一半做成的,装满了渣土的桶子,足有200多斤,徐震麟和老乡两个人把装满渣土的斗子绞到地面上已经很吃力了,还要把装满渣土的桶子安全拉到地面,两个人如果配合不好,有可能造成人和桶子一起摔落到煤井里面,风险很大。这是一項强体力劳动,常常累得回家后匆匆扒几口饭,倒头就在炕上睡了。 那个年代,物资短缺,七个人去煤窑上工时,到住4垧7那块地边上的老乡家汇合,然后一起上煤窑干活。煤窑在北边,西北风刮得呼呼作响,大家身上穿着黑色的老棉袄,戴着狗皮帽,缩着头颈,两只手交叉着插在棉袄袖子里,怀里抱着刨煤的镐头,谁也不说话,生怕大风呛到嘴里去。 (3)火烤的玉米面锅贴挺好吃 震麟是个细心的小伙子,他负责把大家带的苞米面做的锅贴饼子,放在一早生好的火堆周围烤。时间长了,震麟烤的锅贴金黄透香。吃饭的时候,我们把井底下干活的五个人一个个绞上来,围在一起,拿起锅贴和几根 腌的萝卜条,有时还有一些朝鲜族辣椒, 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 吃完饭后,在火堆边,大伙伸着手,烤烤火,暖和暖和身子,抽上一袋用纸卷的喇叭烟过过瘾头,就赶紧下井干活去了。 (4)下井作业了 有老乡逗震麟,要跟他换活干,上海知青年轻气盛,换就换,于是就下井干活了。 井底巷道才1.2米的高度,只能蹲着挪步,或者是弯腰爬。在井底下,捞着装满“货”(在井底老乡忌讳讲煤,都把煤称作货)的斗子是要用力的,有时候用力大点,稍不留神,脑袋会碰到柞木顶帽,真的很疼。 采煤作业面和巷道里,照明用的是嘎斯灯,嘎斯灯虽然很亮,但是作业面太大,光线就显得昏暗,视觉很差,而且,井下空气不如地面上新鲜,总感觉呼吸不大畅通,有些压抑。 每天,当震麟两只脚站在斗子里,两只戴着手套的手紧紧握着钢丝绳下井时,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井下干了几天捞斗子活,这个体会真是一辈子受用! 那艰苦清贫的年代和勤劳淳朴的老乡形象一直自己在震麟脑海里,激励震麟前行! 现在回想起来,震麟深有感慨地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里,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 4、在“林海雪原”里用爬犁运木材 在林海雪原的山道上赶爬犁运木头 一九七三年冬天,东北农村冰天雪地! 此时大地封冻,大地也休憩养生了,农村已经没有农活了,此时正是猫冬时节,农民们都赋闲在家里歇冬。 队里有一些老乡闲不住,总想出去找一找赚钱的门路,他们看中了我们集体户干活实在的陈兰刚,决定带着他到珲春大荒沟林场搞副业去了。 冬天的大荒沟林场白雪皑皑,森林茂密,再往树林深处走去,是一片没有开伐过的原始森林,蔚为壮观!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采伐,现在这里已经少见茂密的原始森林了…… 冬天是林场采伐的繁忙季节,大概是冬天的树木水分少,树干比较干燥,对采伐工具损害小的缘故吧。 林场一带冰天雪地,积雪厚达一米多深,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林海雪原! 这里的伐木工人熟练的将参天大树一片一片放倒,他们将放倒的树木,按要求截成几段,这一段圆树木在这里称作“成材”。 队里的老乡上山后带着陈兰刚开始工作。 陈兰刚的工作就是赶牛爬犁运成材,把一段一段的成材树木搬到爬犁上,从几里外的山上,搬运到堆木场,这是一个既有技巧,又费力气的活儿。 山道很窄,有点坡度,从山上往山下运木材真的很危险,稍不畄神,爬犁出点偏差,就有可能连人带爬犁与圆木全部滚下山去,重则丢命,轻则重伤,这是一个用命换钱活儿,陈兰刚和老乡们都小心翼翼的赶着牛爬犁下山,安然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冬季! 在林场打工很艰辛,山里天寒地冻,山风特别凛冽,吹到脸上刺骨般的疼痛,也没个地方可以避风暖身,山里没有地方歇脚,一般早上出工,下午太阳落山才回到工棚里休息,一干就是一天,一天到晚冻手冻脚,苦不堪言! 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工棚子里基本下半身的裤腿跟鞋都冻在一起,硬梆梆的,用力撕扯的话裤腿都能折断! 最冷的时候,陈兰刚连脚后跟的老皮都冻落下来了,很疼很疼! 陈兰刚这次在这里打工,真的吃尽了苦头,在这大山深处的山路上赶爬犁运木材,这个真不是人能干的活儿,可怜一个上海人陈兰刚似乎把人世间的苦都受了,我不禁暗自落泪,惊叹陈兰刚的命真大呀! 好在,晚上收工回到工棚还是挺好的,有人专门在工棚里热炕,一天到晚不停的烧着,工棚里暖洋洋的,躺在暖烘烘的炕上享受着热疗,好在年轻,一天的疲劳立马减缓了很多! 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豪爽,就像山里的汉子一样,只穿了一条裤衩,光着膀子,毫无顾忌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完全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样子! 这里的民工都是记帳吃饭,只要想吃,只要吃的下去,拿来一堆酒肉食物,记账即可,月底一起算账。 这段日子的活儿虽苦,倒也像神仙一般,傻吃傻喝傻干,歇了一晚,又赚足精神,第二天又精神抖擞上山干活了! 陈兰刚身上完全褪去了上海人的本色,真正的脱胎换骨了! 不可否认,一颗上海的小树苗已经在珲春的大地上扎根,成活了! 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留下陈兰刚在大荒沟原始森林的山路上运圆木的英姿勃发的男子汉的潇洒英姿! 整个大荒沟林场干活就是陈兰刚这一个上海知青,放眼望去全是久经风霜的乡下老农! 林场的场长看到陈兰刚是上海知青,有点震惊,他不敢相信,上海的知青竟能如此这般吃苦?! 场长点点头又摇了摇头,似乎是相信了,似乎又否定了! 似乎想大声的表扬一下这个上海娃子,又似乎不知如何开口,怎么开口说话,好像把这位林场场长难倒了! 到最后,就像玩笑,又像许愿的说道,孩子,以后你结婚要用木材,到我这里随便拿便是! 多么高的评价,多么豪爽的奖赏!林场场长的一席话,其实代表了珲春这片土地和人民,对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参与农村劳动的意义的最高肯定! 5、富民七队的知青电工和木匠 (1)外线电工 我们下乡的时候点的还是煤油灯,1971年开春,七队生产队长看中了心灵手巧的上海知青王吉生,建议王吉生带头把村里的电搞上去,改善队里的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 生产队要以电来带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带动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这对知青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任务重,压力大,一个从大上海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外线电工这种技术,王吉生考虑后,决心接受这个挑战! 于是,生产队委派王吉生到县城供电局学习了半年。 学习期间,王吉生经常收集自学一些外电外线电工工具书籍,就这样,从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坚持认真学习,半年过去了,就回到生产队实际操作安装电线工作了。 1971年农忙结束后,生产队长就组织了几位年长的老农和几名青年突击队员对全村竖电线杆的走向进行了讨论,并画出了排线平面图。 就这样开始架线准备工作,电线杆都是社员进山砍伐的。 王吉生与几个社员积极准备电线、横担木与瓷瓶等材料,并指挥操作,从挖坑立杆安装横担木装瓷瓶,最后还带头脚踩爬杆脚蹬子在电线杆上架线,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顺利圆满的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晚上全村26户农家灯火通明,从此乡村告别了煤油灯! 这是上海知青以自己的文化知识对农村的奉献!真的很骄傲,也很自豪! (2)自制电动机 有一次王吉生路过生产队的磨房,有两位妇女在磨坊磨面为用时长短争吵了起来,看到这个情况,王吉生就又有了自制电动机的想法,于是和队长商量能否改驴拉磨为电动机拉磨?让妇女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队长的支持,于是,王吉生一边学习电动力知识,一边动手制作电动机,打实木电动机架子,安上新型齿轮,精准测算轮子的大小,来改变转速,反复实验后,终于成功了!改变了生产队落后的劳作方式,解放了劳动力!那头驴也不用那么辛苦啦! 妇女们再也不为谁家占用磨坊时间长短吵架了! (3)当木匠了 王吉生从上海到下乡时,就带了一些木工工具,喜欢为集体户做些锅盖、炕桌、碗架、炕箱。 生产队的老木匠,年纪逐渐大了,做木匠活有时力不从心,就让王吉 生接班了。 王吉生干活勤快麻利,自他接受木工活以后,就将全队的农用工具维修了一遍确保不耽误农活,同时他还主动改造了一部半自动打谷机,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973年生产队准备做一座长3.10米宽9米,高3米的牲畜棚,就是牛马棚。王吉生担当了全部木工活,制作了人字型房架、门窗、门框、门扇。 在建造牲畜棚时,他又成了“建筑工程师”,拿着水平仪测量水平面、垂直标杆等一些工作,在建造牲畜棚时,队里没有请外来木工师傅,全部由王吉生唱主角。 每年他总是有新的想法,成了队长的得力助手,不仅为队里省了钱,还以电机化促进了落后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王吉生真正把农村当做了自己家! 1974年5月,王吉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上海后,王吉生是从公务员岗位光荣退休! 2、知青当生产队长啦 1975年以后,富民的上海知青陆续去上大学、工厂、,有的从政了,留下的知青越来越少。 七队的林华明心态特别平衡,他不着急,依然在生产队干着农活。 由于他的勤劳,有眼力见,眼睛里有活,被生产队一致选为生产队长。 他把各个季节的农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亲自带头下地干活,赶车、犁地、收割庄稼,农活样样拿的起,件件放的下,七队的庄稼地收拾干净利落,看上去特别舒服养眼,队里的老农都服他,没有敢挑刺的! 七队在知青队长上任后,经常得到大队的表扬! 林华明看上去真的像一位地道的农民! 后来,林华明也回上海了,凡是集体户的知青有事求他,他都热心帮助,依然像一位称职的生产队长! 6、当了乡村教师 我们大队的四位知青当了乡村教师,我的校友王吉龙执业教师37年,他从乡村教师走上了毕生教育行业; 我的学长光贤和锡梁,还有为民老师在富民大队英安公社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将自己在上海学到的知识灌输给乡村的学生,让他们接受到了上海先进的教学思想,学生们境界也开阔了,有的上了重点中学,由于知识扎实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 这些上海的乡村教师用青春为第二故乡珲春培育了新一代珲春人! 55年过去了,曾经是他们的学生的珲春人,或者走到全国各地的珲春人,还时不时邀请他们当年的老师回珲春重聚,毕竟师恩难忘! 7、生产队会议的二三事 生产队开会中的二三事,也蛮值得我们回味、咀嚼,其中,也有不少乐事。 上世纪60年代末,农村的会议真多,生产队常常熬夜开会。 我们集体户的女生很勤快,把一副大炕收拾的干干净净,老乡们愿意到我们的集体户来开会。 (1)集体户的狗只认上海人 我们集体户养的狗似乎不太欢迎他们,每当乡民来开会的时候,我们家的狗就汪汪汪,对着他们叫个不停,显示它拥有这个房子的主权,不容别人侵犯! 我们集体户的狗真的很有意思,只对乡民叫,对来串门的上海人,从来不叫,还摇着尾巴表示亲热! 所以有的老乡很忌惮我们的狗,可怜我们的狗终于被害怕它的人打死了,吃了狗肉,让我们心疼了很长时间…… (2)鼻孔熏黑了 我们集体户的炕烧得很热,来开会的老乡们男男女女都挤在炕上, 1969年的农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我们点着煤油灯,挑灯开会,一晚上会议下来,我们的鼻孔都被熏得漆黑,大家都指着别人的黑鼻孔大笑不止。 (3)男生学会了抽烟 会议的内容很广泛,有农业学大寨,有反帝反修,有抓革命促生产的,有时念一段报纸,有时由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发表讲话。会议开得冗长,寂寞,而无味。 会议进行中,老乡们闲着没事儿,就用旧报纸撕成纸条卷起了旱烟,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在乡民的熏陶下,男同学大多学会了抽烟。我们女生则陪同吸了大半夜的二手烟,那时候我们很幼稚,对烟的危害,倒没什么反感。 (4)我们长虱子了 但是最不能让我们接受的是,由于老乡和我们挤在一付大炕上开会,我们都传上了跳蚤和虱子,身上很痒,只好脱掉内衣来抓,那衣缝里一排一排的虱子个个饱满,挺肥美的,虱子太多了,抓不完,衣服又不舍得扔掉,没办法,只得用开水烫。 就这样我们慢慢地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真的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真应了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我们相信,在天地之间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一个存在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我们只有尊重我们的处境和生活,心中存有爱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插队生活也许就是这样。 只要我们心里有灯光,我们周边就会明亮,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一条道路等待我们走下去…… 我的伙伴们在农村承受的种种磨难和经受过的生活煎熬,证明我们这一代不同寻常,是可以担当接好父辈班的一代,老天一定不负我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知青们的下乡修炼的经历,让我深信,冥冥之中,必定预示了上海知青的最后前程和归宿! 四、各有精彩,各自闪光 我们每一个人在浩瀚的世界里无疑只是一滴小水珠,然而却折射出光的五彩斑斓的色彩! 我们大队的知青每个人都闪耀着这样的光彩! 许多富民的知青,离开这片大地时,就像获取了优质农民毕业证书一样,他们褪去颓废,脱胎换骨,以新的面貌,精神抖擞地走上了新的道路,他们的奋斗让我无限敬重,他们不惧困难一往无前地前行,富民的每一位上海知青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他们的成绩织成了一张令人骄傲的富民大队知青的“群英图”! 富民大队知青一共79人,出了七位大学生,十多位中专生,一位职业军人,一位教授,两位副教授,一位少校军衔女军官,一位高级法官,多位企业负责人和国家干部,一位优秀的涉外保姆,一位高级技师,十多位共产党员……富民知青人才济济! 龙英,富民三队的知青,这是一位让我特别尊崇的女生,下乡前是上海市五女中的一位初中生,稍胖,性格活泼,擅长言谈,有她的地方总会传来一片笑声…… 回到上海,她没有固定的工作,就凭着自己曾经在幼儿园工作过的经验和经历,成了一位优秀的家政人员,曾在几位外国企业家家中当了保姆,她的优秀的服务,娴熟的服务技巧和方式,活泼的性格,深受外国企业家的欢迎和孩子们的喜爱,无论回国,还是出国旅游,他们都带着这位热心的保姆,孩子们当然就更离不开她了。 现在,龙英的外语也很娴熟呢! 利平,他是一位毅力超凡的人! 他在农田种地除草,和老把式的老农齐头并进,活干得一样干净利落。队里称其为年轻的老把式,哪像个上海人! 利平,是上海市北郊中学68届高中生,也是我的校友。他招工到图们工作,因受了严重工伤,腰间打了钢钉,才能维持平时行走,但,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他在上海养病期间,因为图们的工作单位,体制改革,频繁的调整合并,把他的档案丢了,他竟成了没有单位管理的无业之人! 在上海养病的他没有工资,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医疗报销,更丧失了劳动能力。 在前途渺茫的时候,他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凭手头的一点点资金开始炒股,凭着自己在学校的掌握的知识研究股市行情,在股市最好的时刻,他赚了一点钱,买了房子,有了自己生活的窝,最后娶亲生子,虽然他现在依然没有工资,没有医保,没有任何资助,但凭借自己在股市里面积累的一点点资金,顽强而乐观的生活着。 兰刚,他是上海68届初中生。 兰刚是1972年度英安公社分红最多的人,那一年生产队每个工分一元多,兰刚挣了400多公分,除去一年的往来帐,就是扣除一年的口粮,外出打工借的费用,当年就分的400多元现金,真的很富有了。他到深山里运过木头,在原始的红松林里打过松子儿。在农村什么重活累活他都干过,养成了越有压力越乐观的性格。 他在图们铁路段工作过,在上海宝钢一直工作到退休。 退休以后他客串过影视剧的小角色的拍摄,他还是上海宝山区著名的腰鼓队的台柱子! 扣宝是一位68届初中生。 扣宝离开农村后,曾担任国家军企的主任,被委派到俄罗斯学习潜艇修理工艺及设备改造,国家的潜艇技术改造和发展有他的一份贡献; 吉荣也是一位68届初中生,擅长笛子吹奏,下乡后不久就成为珲春县文工团笛子独奏演员,后来成为部队文艺兵,转业后回到上海工作,并招收弟子,传授笛子独奏技巧,还客串参加过上海文广集团交响乐团的演出,还经常和乐器爱好者联袂表演,活跃在群众演出之中。 项竟建是一位上海的初中学生, 热衷于桥牌运动,2016年获得上海市桥牌协会颁发的一级桥牌证书, 曾和同伴一起,成为获得“绿地集团杯”上海老年组团体赛第一名桥牌团体冠军运动员。 佩佩下乡前是上海市五女中的初中生。大学毕业后,参加法院工作,后成为上海市二中院正处级高级法官,公平公正的处理了很多案子,成为优秀的法官。 金水下乡前是上海市北郊中学68届高中生,我的同届校友。 金水是上海唯一的一位深入救火第一线的区级消防处长,上校军衔。 只要有火情她一定亲临救火第一线指挥; 东亚运动会在虹口足球场召开时,她带领消防官兵到虹口足球场做消防安全工作,确保东亚运动会安全召开。 每当虹口足球场有重要足球比赛时,在现场总能看到她指挥消除隐患的身影,至此,金水处长累得一身的病,在做过重大的病患手术后,她依然敬业地现身在第一线! 她是尽职尽力的忠诚的消防战士! 毓民原是上海一位68届初中生,这是一位情商和智商特别高的人。 毓民在复旦毕业后,就留校工作。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几十年,好多次接受重任到美国、俄罗斯、联合国等进行文化交流,也教授了几百位国外留学生,成绩斐然,出版过过多部著作,也得到过复旦谢希德校长的接见和肯定! 王宏刚,上海市北郊中学68届高中生,是我的同届校友。中国萨满教研究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享受国家津贴。 他著作等身,著述了《萨满教女神》 《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 满族萨满教》《 追太阳》《新时期的民间信仰》等27部著作;以萨满教研究专家的身份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 王宏刚研究员还应故宫邀请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明清史研讨会,并获故宫颁发的终身出入故宫考察研究通行证的殊荣! 尽管王教授现在身体不好,依然顽强地笔耕不辍! 其实,富民群英图应该上榜的还有很多,比如在居委会志愿勤勉工作的居委干部翠霞; 在街道表演沪剧为居民带来欢乐的业余演员葆琴; 还有长年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执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老师露露…… 从富民的群英图可以窥见到农村知青队伍成了国家人才宝库,国家干部、革命军人、科技人才、文学人才,大学生,学者,教授,艺术家,企业家等等都从知青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五、珲春知青下乡的历史意义: 上海知青在珲春的生活,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时尚的交流和发展; 珲春大地滋润和锻炼了上海知青,让他们有了质的变化和成长! 1、把上海穿衣打扮的文化时尚带到了珲春 知青范文发曾回忆说,刚到集体户的时候,当地朝鲜族姑娘看到他行李里的水墨画被面和带有熊猫图案饼干盒时,羡慕地说,如果我们出嫁,有这些陪嫁就好了,后来,每当知青回上海探亲时总会给他们捎一些上海的特产,上海人的穿衣打扮也渐渐在珲春流行起来; 2、促进了物产流通 上海知青每次回家总会带一些珲春的物产,如,大豆、人参、哈士蟆油、木耳,甚至会往上海托运木材,就这样,两地物产交流在民间流通起来; 3、上海和珲春有了通婚 有不少上海知青娶了当地青年,有汉族,也有朝鲜族姑娘呢! 当然,也有上海姑娘嫁给当地青年甚至是朝鲜族汉子。 4、促进了两地旅游业 每年都有大批知青带着朋友家人到毗邻俄罗斯朝鲜的珲春旅游,顺便出国游了; 珲春的乡亲们也到上海旅游探亲!两地的人民来往越加频繁! 5、先进的思想理念传入珲春 上世纪70代初期,不少上海知青进入了珲春县大队、公社、县委工作,他们把上海管理理念带到了珲春,打开了珲春各级干部的思路; 很多上海知青进入珲春县级、社级、大队的学校,把上海的教学理念直接传入了珲春,直接培养了新一代珲春人! …… 两地就这样在民间交流起来,珲春也在逐渐发展起来了! 其中包涵了上海知青的奉献! 我们这一代人逐渐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孝心,有追求,有理想的一代人! 在本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有底气地说, 我们的前辈,他们的成就莫过如此吧! 展望我们走过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虚度青春,我们没有虚度光阴,我们没有耽误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耽误社会的前行! 我们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我们用我们的勤奋,把耽误的时间追了回来,我们不负韶华! 在回忆我们下乡插队的经历时,我们也忘不了曾经并肩农耕的,已经逝去的富民的兄弟姐妹: 侯惠强,李明义,王世康 ,林耀明,钱惠民,丘根强,韩韵梅,张建国,项竟建,章孟丽,林华明, 愿你们在天堂安好! 我们这一代知青即将老去,希望我们的知青下乡插队史能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以激励后人奋进! 在我们下乡55年之际,谨以此文 向富民的上海知青致敬! 向我们逝去的青春致敬! 你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注:感谢对本文给予帮助和支持的知青兄弟姐妹们,有孙光贤、陈兰刚、徐震麟、王宏刚、季金水、范毓民、王吉生、王吉龙、韩克蕴,在此拜谢啦!)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