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岁月如歌 ——太钢中学知青下乡插队五十周年

时间:2023-12-21来源:未知 作者:张怀世 点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之至。年少听国策,热血赴农村。一九六九年深秋,风华正茂激情奔放的我们,离别了父母家人,告别了母校学友,踏上了南高庄这片热土,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青春与理想,憧憬与希望,都汇集到这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栉风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之至。年少听国策,热血赴农村。一九六九年深秋,风华正茂激情奔放的我们,离别了父母家人,告别了母校学友,踏上了南高庄这片热土,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青春与理想,憧憬与希望,都汇集到这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栉风沐雨,我们顶雪披霜。汗水与热血,艰辛与悲伤,磨练着我们的意志,锤炼着我们的品质。

      磨练从点滴做起。记得刚到村里时,我被分配在四队。有一天,我随部分社员去收割玉米,玉米做为当时的主要口粮,是每天果腹充饥不可或缺的主食,也是村里主要的农作物。收割玉米要有一定技巧,看到老农娴熟的动作,我就边看边学边操作,但总是不得要领,两只手怎么也不听使喚,往往顾此失彼,手足无措,光出力不出活。结果一时急躁,动作失调,镰刀把右手食指划开一道口,当时血流不止,后经大队金医生处置才止血止痛,因刀口较深,愈合后留下了一条永不消逝的印记,至今保存完好,一直陪伴了我近五十年。一看到它,往事浮现,恍如昨天,难以忘却。半年后,我从生产队抽调到大队砖窑,在那里经历了更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端放砖坯,背坯入窑,砖成出窑,这些活都亲历过,体会就一个字:累!同时,背砖时全靠背部力量支撑,背部的肌肤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折磨,直至皮破血流,内衣与血、皮肉亲密无间,紧紧地粘连在一起,稍有触碰,即感切肤之痛,后逐步凝固成痂,痂落渐好。尽管体累肤痛,但在劳动休息之余,村里的后生们风趣地说笑逗乐,还不时高歌一曲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类似陝北的信天游,酣畅淋漓的歌声与爽朗的笑声交汇在一起,如一缕清风驱散了疲劳和痛疼,顿时感觉周身轻松了许多。村里的农民兄弟,朴实善良,对我们离家别亲,热情关爱,出手相帮。房东志怀叔,嘘寒问暖,亲如家人。与农民朝夕相处,互述衷肠。在艰难的日子里,是他们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二年知青路,一代知青人。我们在磨难中努力担当,我们在艰苦中拼搏肩扛。为国分忧,贡献青春力量。知青精神,鼓舞我们奋发向上。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知青年代的苦乐华章。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群体。我们这些城市长大的学生,年令不大就经历了生活的磨炼,也体味了农民生活的清贫艰难,切身体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意,这种经历是一种积累和财富,没有什么经历比这种经历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迹更醒目,更鲜艳,更容易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辨出。因为,我们有激荡、艰辛的知青生活炼就的独特而不屈的人格。套用一句伟人的话:你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旋律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明友。

      回忆知青岁月,是要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这代人像他们那个年纪时的真实生活。尽管有代沟,有隔阂,尽管对于理想和信仰有着不同的解读,生活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知青人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却是永远值得代代相传,永远值得发扬光大。告诉他们这段历史,是让他们不要忘记,我们是怎么长大成熟的,是怎么认识了艰难,怎么理解了幸福,又是怎么扛起了肩上的责任。

      岁月积淀,付出青春,換来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国家发展繁荣昌盛。当年我们青春年少,如今已是两鬓斑白。我们留不住青春,却留下了壮美的篇章;我们留不住光阴,却留下了知青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把这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放进心芳,永作收藏。

      最后,引用白居易一首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作者简介:张怀世,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9年11月,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大盂公社南高庄生产大队插队知青,1971年10月上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外贸局、海南省进出口商会等单位工作)


(责任编辑:铁滨)


(责任编辑:铁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