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升
上海地区早在唐代已有中医设诊行医,宋、元间逐步发展,明、清大盛。旧志收录的历代名医有340多人。南宋有何氏、唐氏两医学世系,历代相传;元有徐复等;明有“一代宗师”李中梓等;清有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王宏翰及李用粹、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陈莲舫等名家。均以祖传师授方式培育人才。 文献记载,当此之时,疫疠流行,民多疾病。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先后发生大疫10次,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发生大疫44次。中医在医疗保健、人口繁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境内最早的卫生行政机构,当推设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崇明州官医提领所。松江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官医提领所,并于大德三年(1299年)设惠民局。泰定年间(1324—1328年),嘉定州也置医学提领所和惠民局。官医提领所、医学提领所均掌理医学教育和卫生行政事宜。明洪武年初,改松江府官医提领所为府医学,设医学正科一人主之;改崇明、嘉定两州为县,与松江府属华亭、上海两县各建县医学,各设医学训科一人,由当地医生兼任。清沿明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医学废弛,上海、金山两县尚有县医学,其他各县都已无存。 1843年后,西方医学东渐,不少外籍医师来沪办医,以医药促进宗教事业。除上海首家西医医院仁济之外,上海相继出现了公济、同仁、妇孺、广仁、广慈等教会医院。1872年,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西医医院体仁医院开诊。其后有中国防疫医院、上海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沪宁铁路医院等。外侨、工部局办有宝隆医院、西人隔离医院等。1910年,上海共有医院19所,床位2100多张,占全国医院数8.4%。 早在1880年,圣约翰书院增设医科,为上海近代医学堂之肇始。1904年,李平书等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此后,同济医院附设德文医学堂,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建医学堂,医药社团和医学刊物不断涌现。20世纪初,上海医务人员、医学生去国外进修和西方医学专家、学者来沪考察、讲学者逐渐增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成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窗口和东西方医学交流的中心。 (摘自《上海卫生志》)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