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老照片,素面本色。那时根本没有脂粉,没有化妆品和造型师,劳动的照片更是粗衣肥裤,却见飒爽英姿。这张照片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6团女子采伐队在林场抬原木的劳动状态。这些女知青是:右起任向幸、顾静珠、崔正云、陈凌仙、刘爱民等,抬的原木直径有42厘米那么粗。耳边不禁响起了小香玉的那首《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名曲。中华英雄辈出,巾帼不让须眉。我辈背井离乡,远赴农村边疆,其中当然也有不少女知青堪比豪杰。看到这些照片,有哪个不翘大拇指的?!她们的儿孙看到这张照片,一定会为他们的妈妈或奶奶、外婆曾经的风采而引以为豪吧。 当年,大批城市知青来到北大荒,住房问题亟待解决,所有的团场、社队都把营建住房列为仅次于粮食生产的大事来抓。于是上山伐木,下河挖沙,采石和泥,脱坯烧砖,忙得不亦乐乎。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我觉得上山伐木是最艰苦的工作之一,伐木中又数抬木头最为锻炼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树木伐倒后,被截成原木,拉到塄场后“归塄”,就是把长短不一的原木按规格码放整齐,然后才能装车外运。“归塄”和装车都靠人工用大杠抬,细的四人可抬,粗大的则要六人或八人来抬。两人一副杠,前排是头杠,后排为二杠,依次类推。抬杠要求步调一致听令而行,领唱的高唱:“哈腰挂来啦——”,众人呼应:“嗨——哈——!”再唱:“挺起腰来啦——”,再应:“嗨——哈——!”又唱:“往前走来啦——”,又应:“嗨——哈——!”不管是拐弯、上跳,还是鼓劲、调侃,领唱人根据现场情况脱口而出,悠扬响亮,呼应声铿锵有力,那劳动号子使人过耳不忘,可与举世闻名的川江号子齐名!俗话说:人心齐力无比。众杠手步伐坚定,整齐划一,多粗大的原木都能扛起,多高的跳板都能上去。那场面令人顿起敬重之情,不由你不信他们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能扛起大地撑起天!许多知青就是在伐木点的塄场上练就了铁肩膀,当然也留下了腰肌劳损的病根。当时有不少女知青也不甘人后,纷纷加入到抬杠的行列中,欲与男子汉比试比试,我的同学黄英坚就曾与几个女知青组成一副“三八杠”,在塄场上活跃了一阵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回到这张照片。1970年5月,兵团56团组建了一支采伐连,开到大兴安岭喜桂图旗库都尔林业局专事采伐,一干就是三年。这个连队中有一个24名上海女知青组成的作业排,她们像男同志一样每天进林子捡拾林场作业时遗留的掉道材、困山材,寻找虫害、电击、火烧而死的站杆,既清理了森林,又解决了兵团缺少木材的困境。然而,森林里灌木丛生,坡陡路险,把比腰还要粗大的树木伐倒、拖出林子、抬上汽车谈何容易,何况那时工具简陋,全靠人力!而生活也是极其艰苦的,夏有蚊虫相随,冬与冰雪相伴;睡帐篷、喝溪水、啃冻馒头、点煤油灯;十天半月见不到一张报纸,尝不到一点荤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生活没有乐观的态度,吃苦的毅力是会精神崩溃的;没有大家的团结友爱,互谅互帮是坚持不下来的。图中左侧第二人,是这个集体的带头人、排长陈凌仙。瞧,她的步伐多么坚定,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风风雨雨。她们中还有一个姑娘虽然没有出现在镜头里,却值得一提,她叫章武军。人如其名,一米七几的个头,身体健壮,绰号“骆驼”。她酒量大,力气也大,又重情意。喝一斤半白酒不会醉,人们戏称她爸在上海是开酒馆的。抬木头她敢和男知青搭肩,多粗的原木都敢抬,从未服过软掉过杠;姐妹若受男生气,只要她出面,没有哪个不乖乖道歉的。这群女知青就是这样互相扶持着、帮衬着挺过来了,还干出了成绩,被评为兵团级先进集体!一段艰苦的经历成了她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扛过大原木的人还有什么困难扛不过去?苦水中泡过的人还有什么大江大河渡不过去?! 其实,在北大荒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可与男子比肩的女知青,她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山林草原。不管是铲地收割,还是后勤伙房;不管是文教卫生,还是扛枪戍边,女知青决不输给男知青!因为淬过火的青春让她们的身体愈发健壮,意志愈发刚强。 谁说女子不如男,自古巾帼多英豪,黑土地上守边关,女知青亦顶半边天。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