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他们的高考-----一则批示改变7人命运

时间:2019-03-17来源: 安徽网 作者:洪锋 点击:
1978年7月13日,离高考仅剩一周时间,在徽州地区祁门县农村下放的左愉、吴来、陈意云、陈观洲、郭嘉骅、李陶和金家恒等7位知青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天大喜讯:可以参加当年高考。而为他们带来这份喜讯的,正是当年2月才到任徽州的地委书记魏心一。 魏心一(前

1978年7月13日,离高考仅剩一周时间,在徽州地区祁门县农村下放的左愉、吴来、陈意云、陈观洲、郭嘉骅、李陶和金家恒等7位知青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天大喜讯”:可以参加当年高考。而为他们带来这份“喜讯”的,正是当年2月才到任徽州的地委书记魏心一。
1965年冬,在石川大队水库工地,左愉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员读报。
陈观洲1978年高考准考证。
2017年5月,左愉和吴来在故宫东南角楼前。
“一声惊雷”换来“一盆凉水”
左愉先生和吴来女士获准参加1978年高考时,女儿已经4岁。1965年,他们从合肥一中毕业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虽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但均未被录取。”同年9月,左愉和吴来插队落户祁门。
用左愉先生的话说,“在学校我们同级不同班,现在是一个知青小组,睡在同一个屋顶下,吃在同一口锅里,命运就这样把我们安排在了一起。”
下地劳动、当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十几年时光,紧紧拽着年轻人的心缓缓流过。1977年10月,平地一声惊雷: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几近熄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燃起,
然而当时对于左愉和吴来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高考资格。因为当时主管部门的意见是“仅允许老三届参加考试”,而他们不在此列。
尽管学习、考试、成绩、伯乐……已成为彼时成绩优秀学生津津乐道的词汇,然而他们的最终命运还是掌握在各地执行政策的“宽”“严”之间。
就像1970年后他们屡次在招工、招生中被拒一样,1977年高考的大门最终还是没有向他们打开,因为这中间横亘着一道无形的“门槛”——出身不好。犹如“一盆凉水”浇下,在心中盘桓了十几年的美丽梦想,真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再次幻灭么?
一封逼出来的“陈情信”
“已过而立之年,机会实在不多了”,虽然1977年高考被拒,但左愉、吴来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从当年寒冬一直到来年夏日,在业余时间翻遍了能够找到的教科书,温习了大量习题,准备1978年高考。
然而,命运又在这一年给这些知青来了一次更深刻的人生磨砺:报名被否决!左愉先生在他当年的日记中,记录了高考报名前后那扣人心弦的经历。
1978年6月27日,“今天是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我到王小平处报了名……之后的6天,我们是在焦灼与期盼中度过的”。
然而,这团刚在渴望读书、渴望再次上学的知青们心中升腾起来的火焰,却被一个电话给浇灭了。7月3日,左愉、吴来等知青接到县里打来的电话,被告知1965年下乡插队的,高考报名被全部否决。
就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么?不行!知青们心里普遍都有一个疑问,文件说“老三届”可以报考,并没有规定65届不能参加高考……
在熟人的提醒下,左愉想到了刚到徽州地委任第一书记的魏心一,他决定一边跑省城找相关部门申诉,一边给魏书记写一封“陈情信”。
信中说,希望国家急需用人之际,能让他们再获一次被挑选的机会……在农村插队13年,经历了种种磨炼,在多次招工招生工作中,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委屈的情绪虽然有,但仍希望通过进一步深造,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信中表达了参加当年高考的强烈愿望,殷切希望得到魏书记支持。
一则批示改变7人命运
这封“陈情信”一直从7月4日下午写到深夜,又写到7月5日清晨才完稿。左愉先生回忆说:哪里晓得我们这几个老知青的命运,此刻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折。
是的,转折就发生在7月6日!
徽州地委第一书记魏心一收到这封信后第一时间作出了批示:我认为,应当允许、支持、鼓励他们参加今年高考,并要求县主管部门落实。
不仅是“允许”,更有“支持和鼓励”,这对一批在焦虑中等待自己命运审判的知识青年来说,是何等可贵。更何况,此刻距离当年高考仅剩下两周时间了!
心中的石头最终落地,是在1978年7月13日。
当天,祁门县招办组织报名参加高考的老知青开会,大概传达的意思是“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太多,录取率非常低……没有把握的就没有必要参加高考了”,招办建议报名的学生“相互推荐”。
最终,在离高考还剩一周的时候,确定了左愉、吴来、陈观洲等7名可以参加考试的老知青。
全地区第一!8月21日,高考成绩发榜,吴来以445.5分的成绩夺得地区第一名,更是摘得了安徽省的“榜眼”。这7名被魏心一书记“特批”参加当年高考的老知青,均获得了380分以上的高分,其中吴来、陈意云、左愉和陈观洲4人都在400分以上。这一时也成了全省轰动性的新闻。
“君今幸遇魏知州”
陈观洲是与左愉、吴来同年参加高考的7名知青之一,他2007年从休宁中学退休,如今还在绩溪一所学校做代课老师,发挥余热、传递知识。
2018年12月30日,记者在黄山市休宁中学教师公寓见到了陈老师,老人热情健谈。在他的记忆中,高考前后那段岁月和经历的大事小情,至今仍如刀镌般深刻。
陈观洲是1965年屯溪中学的高材生,遗憾的是当年高考屯溪中学的前三名汪明霓、金立民和他,均因特殊原因未被录取。
当年9月12日,陈观洲和他的同学一起被送往祁门插队。陈老师回忆说,他母亲早年就读江苏苏州振华女中,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扫盲干部和农村小学教师,“下乡那天,母亲送我到休宁车站,没想到这一别竟是诀别。”
在陈观洲下乡插队35天后即1965年10月17日,他51岁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祁门下放的岁月中,陈观洲与左愉、吴来等合肥来的知青相识相知。
陈老师说,虽然母亲临走前曾让人转述“再有儿子,放牛也别读书”,但到了1977年高考恢复,一颗对知识渴求的心再也按捺不住。
为了复习迎考,陈观洲当时还与安师大化学系一位老师通信求解化学问题,这位韩汉民老师逐字逐句回信指点,但两人始终未谋面。1978年高考,100分的化学卷子,陈观洲考了99分。
陈观洲老师回忆,尽管高考成绩“骄人”,但后来的录取让他们再次紧张起来。“有些考生收到录取通知单办理手续准备启程了,我们7人的录取还杳无音讯。”
直到1978年10月下旬,才最终确定录取结果:左愉、吴来被合肥工业大学录取;陈意云被中国科大录取;陈观洲和其他三人被安徽劳动大学徽州地区师范专科班录取。
左愉、吴来和陈观洲回忆,他们当年的录取一直“存在阻力”,最终这一录取结果亦是魏心一书记向省委领导汇报后协调的结果。
陈观洲被大学录取后,他的高中同学高新民曾专作一诗赞魏老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其中有句“蹉跎岁月十四秋,几经磨难志今酬……驹昔难逢秦伯乐,君今幸遇魏知州”。



牵挂一直“在心里”
1982年,左愉先生和吴来女士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工作中,他们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获得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成果奖。
吴来女士回忆,她曾去看望过已调回省里工作的魏心一。魏老跟她谈起在徽州工作时说,批准7名知青参加1978年高考是他最满意的工作之一,“不仅高考成绩优秀,全部被录取,参加工作后也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左愉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1978年高考的前前后后》中说:“我们常常想起充满爱心、勇于担当的魏心一书记。正是他的批示,使我们的命运在瞬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国家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也只是春风乍起,尚不足以涤荡所有阴霾。
在那种情况下,魏心一书记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能够实事求是、突破阻力,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陈观洲老师回忆,2008年10月魏老最后一次到徽州时,特地约见了他和郭嘉骅,并在交谈中坦言:那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开,帮助你们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录取,是有阻力的。
魏心一不仅在关键时候帮了这些知识青年,在那以后也一直牵挂和鼓励他们。
陈观洲老师回忆说,他进入大学校门后第一次与魏老接触是1978年底。那次魏心一书记到陈观洲就读的学校视察,陈观洲托人给魏书记递上了一封“感谢信”:魏书记,感谢您,是您让我们获得了再学习、为国家作贡献的机会。视察结束后,魏书记专门找到陈观洲,并嘱咐他“好好学”。
魏老曾于1994年给吴来女士去信,信中说:个人的历史总不是自己能驾驭的。你们夫妻有过一段弯路,但比之老人如你父亲或者像我这样的人,比你们走的道路更坎坷……可幸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大部分都改过来了……你们正逢其时,现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务正落在你们身上,我是真心祝愿你们在这个伟大的斗争中取得各种各样的大小胜利的。
2008年,魏老最后一次到徽州,他特地跟身边人说,想见见当年7名知青中留在黄山工作的陈观洲、郭嘉骅等人。就这样,陈观洲、郭嘉骅等在休宁县博物馆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恩人”。魏老对陈观洲说:平时工作太忙,但心里一直记着你们。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