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1969:那年乡下过春

时间:2019-02-16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节孟国 点击:
1969年的春节,我们刚到扎兰屯插队半年,大家在饱尝了农村的艰辛后,仍对那里充满好奇,想领略一下北大荒的严寒。另外,我们也必须像当地农民那样利用冬天准备好转年的烧柴。于是我们决定要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我们的决定给村里添了不少麻烦,周围的
      1969年的春节,我们刚到扎兰屯插队半年,大家在饱尝了农村的艰辛后,仍对那里充满好奇,想领略一下北大荒的严寒。另外,我们也必须像当地农民那样利用冬天准备好转年的烧柴。于是我们决定要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我们的决定给村里添了不少麻烦,周围的天津知青差不多都回去了,农民们感到怎么让我们过好年是他们的责任。老队长在会上提醒大家,要帮助知青过好年。农民们似乎很理解老队长的意图,也知道我们的所需。年前的几天,你就看吧:这家送来了新鲜的鸡蛋,那家送来了宰好的鸡;这家送来了酸菜,那家送来了粉条;这家送来了蘑菇,那家送来了木耳;还有的家送来了炒好的瓜子等过年的嚼物。年前那几天,我们的锅碗瓢盆都放满了农民送来的各种各样过年的东西。农民们送来的岂止是好吃的,那里充满了深情厚谊。这个春节我们没感到北大荒严冬的寒冷,没感到第一次离家过年的孤独,更没感到物质缺乏而造成的艰苦。
 
      而我们也想办法回报农民的热情,按照天津过年的习惯,我们准备了红纸、笔、墨,编写“革命化”的春联。大年三十我们成群结队地到各家,把刚写好的红艳艳的春联贴到各家的门框上,顿时,村里充满了年味儿。

 

      村里的年轻人也改变了年三十和家人在一起的习俗,来到了我们知青点,并带来各种好吃的零食,一边嗑瓜子儿,一边打扑克、下象棋、聊大天儿,好不热闹。不知怎的,一个知青忽然干咳起来,原来瓜子儿皮卡住了嗓子,咳了半天也没有咳出来。有人出主意,吃几口大饼子。虽然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吃苞米面大饼子,可是过年了,谁家还贴啊?一个农民说:“我家可能还有点,年前剩的,没舍得扔。”这个大饼子还真的救了这个知青。事后这位老兄幽默地说:“大年三十,却必须要吃平常天天吃的大饼子,看来我就是吃大饼子的命呀。
 
      ”过春节怎么体现“革命化”呢?队领导和我们知青商量后,决定每个知青到一个农民家里吃年饭,当然这个农民必须是正宗的“贫下中农”,特别强调要吃“忆苦饭”,以示不忘“万恶的旧社会”。可是什么是“忆苦饭”呢?谁也说不清。我到了一个姓刘的农民家中,这家是当年“闯关东”的河北人。到他家时,饺子已经包好,正要下锅,我说:“不是说要吃‘忆苦饭’吗?”刘大娘愣了一下,说:“还真吃呀!”显然大娘家没准备,也不打算吃。可是我这么一说,他们也不好拒绝,因为那时“突出政治”高于一切,谁都怕因此招来麻烦。大娘灵机一动说:“正好篮子里还有半个大饼子,旧社会,过年我们吃的就是这个。”这样每人吃了一口大饼子,就算吃了“忆苦饭”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吃起饺子来。晚上回家,大家都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家的“忆苦饭”:有的是荞麦面和团粉包的干菜馅儿饺子,这位知青说:味道还真不错;有的是把猪食菜和苞米面和到一起包的菜团子,这位知青说:别有风味;还有的把秋天晾的干白菜和苞米面一起蒸成窝窝头,这位知青说:比我们吃的大饼子好吃;也有的图省事,或是没有什么准备的,就拿大饼子和土豆充事。显然,农民对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也看不惯的,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搞。

 

      这就是1969年我在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谈不上温馨,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没和父母在一起过春节;说不上热闹,因为没有鞭炮,没有成群结队拜年的人们;更不够丰盛,因为我们吃不到家里的荤腥、糕点水果。但这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春节。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