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元月8日,徐州市“老三届”第一批出身红色的学子怀揣一颗“无限忠于伟大领袖誓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自豪地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奔向了战天斗地的革命前线——南通生产建设兵团。元月17日第二批出身灰色、黑色的学子在不同学校集合爬上了分赴各县乡农村的汽车,开始了响应领袖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思想重塑灵魂的务农生活。迄今已四十五年整。在之后的岁月里有能耐的“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便开启了各自的门路,或办“病退”、或应征入伍、或保送上学。被集体运来的他们慢慢成了“各顾各”的“散兵游勇”。无能的“他们”只好无奈地等待命运的安排。1975年大地回春。有能的无能的、被教育好的没被教育好的都将陆续回城安排就业。一时间农村如释重负——少了多少与他们争口粮的人。“知青”来时农民骡马车接迎,“知青”走时农民又骡马车相送。多好的中国老农民啊! 彼时的“知青”而今已是花甲之人,这一代人却在和平年代亲历了不该经历地社会倒退。虽然艰苦生活磨练了他们,使他们更懂得珍惜生活,更真切地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历史的倒退。“知青”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青年在当时自觉地选择了接受,在之后的“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中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担当。多好的中国一代知青啊!2010年,插队铜山县张集公社(现为铜山区张集办事处)的知青相邀“回乡探亲”,应组织者要求,令我作座谈会发言,故重启已尘封多年的旧事记忆和世事感慨,成四十句拙笔以记之。 1975年,大批知青陆续从农村返回城市,距“回乡探亲”三十五年,故又成35句发自内心的对新时代的庆幸和感激。 转眼,今年却到了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日子,特重抄旧文以飨读者,愿能觅得同感知音。 难忘的1970年 丙午起党争,风急雷声动; 浩劫一夜起,十亿乱哄哄; 古有文字狱,此年史无更; 欲加之罪始,何患无语赠; 斗人斗天地,其心乐无穷; 九州未割据,龙庭从未空; 工人不做工,学校把课停; 经济临崩溃,城市难立命; 领袖一声令,但见万巷空; 实为就业难,“教育”冠美名; 自愿去务农,不去岂能容; 少女唯恐后,少男无知行; 旌旗锣鼓喧,腊月寒风迎; 家翁愁无语,慈母泪纵横; 暗自祈平安,相哀计亦穷; 日出忙生计,日落守豆灯; 灯豆如飞萤,心乱如枝藤;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针针缝牵挂,何时是归程; 屈指数年头,寒夜见床空; 夜半独自泪,梦中呼乳名; 无私最慈爱,日月鉴真情; 谁言寸草心,报答吾何能; 国家遭劫难,分忧青春贡; 盛夏收割忙,挖河在隆冬; 棉田麦地头,常见知青影; 秸草做床铺,汲水几丈绳; 灶下觅勺头,炊烟泪眼映; 风起茅屋破,幸未遇顽童; 雨止床前漏,相视聊“杜翁”; 想家须夜起,马车我随行; 书记常关心,队长把粮送; 生活乡嫂助,大叔教农耕; 我虽花甲人,犹记乡亲情; 斗转星移去,分手原同行; 室友病退回,上学早回城; 小弟去从戎,独我守灶棚; 他乡有花落,今生庆有幸; 有朋留孽债,心路无坦程; 乙卯阴霾散,云开见光明。 光明的1975年 世事常流转,大河归海东; 沉舟千帆过,云开见光明; 拨乱反正人,力挽狂澜成; 病树万木春,紫气东国升; 经济始复苏,国家需贤能; 百业皆撷秀,教育急先行; 曾经“插队”人,痴心献忠诚; 忠孝两难全,匆匆把家成; 携子把书读,“而立”成学生; 改革开放好,国策显英明; “求是”救国路,举国齐称颂; 思想得解放,和谐民主风; “实践”验真理,从此神坛崩; 国门大洞开,万马长嘶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我行; 返城“知青”人,又成国之栋; 聚力奔“小康”,指路是小平; 废除计划令,市场来建功; 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倍增; 农耕工业化,蔬菜出大棚; 农民进城来,高楼指苍穹; 城市换新貌,山村出胜景; 昔日穷乡村,今日工业城; 百姓笑颜开,幸福指数升; 坐闻天下事,随处“全球通”; 欲观天下景,出行陆、海、空; 朝发东海城,晚宴布达宫; “文盲”不再有,户户大学生; 科技大发展,“飞天”梦想成; 日新月异变,万象更新景; 三十年新政,民富国强盛; “上山下乡”人,今生庆有幸; 再过二十年,耄耋来访朋; 采菊东篱下,相邀祭小平。 2010年6月 作 者 简 介 党振涛,1967年在徐州一中毕业后,1970年上山下乡,1975年回城做铁路工人;1977年考入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母校任教。2003年卸任徐州二中副校长职务,之后任市政府专职督学、省政府督学;1996年任民进徐州市副主委、市政协常委,2002年卸任;2004年被聘为市政府首届政府参事至今。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