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王索雅︱南梧桐插队生活琐忆(上)

时间:2018-07-08来源: 知青话题 作者:王索雅 点击:
是时候了同学们, 该我们毕业上前线 牢记毛主席的教导, 结合在工农中间 1968年12月18日,一列满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列车的车厢里飞出激情嘹亮的歌声,这歌声一路向西,从北京向太行山脉飘来。 歌者是北京海淀区老三届六七、六八届的高、初中部分毕业生,要去
      “是时候了同学们,

      该我们毕业上前线……

      牢记毛主席的教导,

      结合在工农中间……”

      1968年12月18日,一列满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列车的车厢里飞出激情嘹亮的歌声,这歌声一路向西,从北京向太行山脉飘来。

      歌者是北京海淀区“老三届”六七、六八届的高、初中部分毕业生,要去山西省孝义县插队落户。我是这批知青中的一员。

      坐了一宿火车,第二天我们到达孝义县城。时任孝义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的赵孟岚同志带领并安排我们住在县革委招待所,县里开了欢迎会并安排我们插队到南姚、北姚、卢北、东董屯等大队。我被安排在梧桐公社南梧桐大队插队落户。

 

 

      12月21日一早,南梧桐村的干部接我们进村。从这一天开始,我在南梧桐村度过近7年的知青岁月。

      一、满怀豪情,初到南梧桐

      初到南梧桐村,感觉一切很新鲜。

      我们被派到南梧桐村的31名知青,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背着行李列队进村。

 
在南梧桐村插队的北京知青31人在大队打谷场 合影

      村里的老乡“欢迎”我们的方式非常特殊:他们站在村头街口,好奇的盯着我们,好像发现什么新奇玩意儿似的;他们一路看一路跟,一直跟着我们到了大队部。我们进了大队部,他们却挤在大队部外面的窗台上,用手在眉前遮着光,不住地向屋里张望……

      中午,大队为我们安排了一顿美餐——大烩菜。大烩菜里面有当地特产山药,有豆腐、猪肉、白菜、粉条、胡萝卜、山药蛋等,好吃极了。

      下午,老贫农史元宰给我们作忆苦思甜报告。我们认真听,仔细记。因为初来乍到,对诸如“吾家”“嗨不哈”等孝义方言一点儿也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态度和热情。

      我们31名知青中有17名男生14名女生。大队把男生安排在大队部的集体宿舍,把女生三三两两分别安排在老乡家居住。

      当天晚上(1968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送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听到了这个最新指示,我们非常激动,内心有一种无尚的光荣和自豪!

      这么重要的指示,按照北京的习惯,最新指示不过夜!我们应当上大街游行啊!

      于是,我们知青找了锣鼓、镲,排着队在村子里游行。村里的路坑凹不平,街里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漆黑一片,我们打着手电筒敲锣打鼓、跌跌撞撞,举着拳头高喊口号:“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这声音,在寂静的村庄格外嘹亮,把老乡们都吵出了被窝。他们把头夹在半开的门缝中好奇地看着我们,竟然没有人加入我们的游行队伍。

      看到老乡们漠然的态度,我们好失落,才意识到这里不是北京。于是,游行了一条街后,就草草收兵,回家睡觉了。

      二、刻苦磨砺,争做新农民

      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们刚来农村,一切都感觉不适应,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还不会做饭,更不会干庄稼活儿。我们一致认为:得好好学习!

      1.学习干农活儿

      当农民首先要会干农活。同学们向农村的好把式学习请教,努力实践,不怕苦不怕累,争着抢着干重活儿。很快我们学会了诸如挑水、除草、间苗、割麦子等一些农活儿。如挑水时,扁担要压在脖跟与肩膀后面的部分,这样又稳又能多坚持一会儿;锄草松土不能搂着地皮走,要一锄一锄刨才行;间苗没有蹲功不行……我记得最深的是给棉花打尖,眼睛只盯着棉尖,干的时间长了,一闭上眼,满眼都是该掐的棉尖。

      李宗伦、马明、蔡方云学会了养马。他们每天要挑几十担水,要切很多草料,夜里还要起来给马喂两三次草。宋启宣、张伟养学会养猪。他们养的猪先后生过三四窝小猪,老乡们最爱买知青喂过的猪崽,说是长得快。

      2.学会生活

      我们插队的第二年开春以后,县里拨款给知青盖房子。为了节省木料、节约资金,决定盖砖窑洞。大队派了大工,我们自己当小工,挑水、和泥、拉砖,样样干。周邦咸往墙上扔递砖头,把十个指头磨得又薄又红快出血了,他贴上胶布继续干,手指实在疼的不行了,就改用铁锹往上撂了。为填充砖拱之间的空隙,我们到处找碎砖头,甚至连废墓砖都用上了。到夏天,九孔知青窑洞盖好了。

 
男知青们在自己亲手盖好的窑洞前谈笑风声

      我们不但给自己盖好房子,还学习做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刚到农村,大队为我们知青请了一位复员军人张建勋专门给我们做饭,时间长了,终究不是个事。于是,我们知青自己学着做饭。我们采用轮换做饭制。每天灶房留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做饭,男生挑水,抬笼屉,女生炒菜做饭。在集体灶里,我们学会了用高粱面做擦尖儿、拨鱼儿,用玉米面压饸捞、做包皮面等,用白菜、豆腐、土豆、胡萝卜尽量做出不同味道和口味的菜。

      我们还在知青的窑洞前开辟了自留地,学习给自己改善生活,种些时令蔬菜,放养十几只鸡。鸡下的蛋,基本上可以满足我们改善伙食。

      叶志全是广东人,我们杀猪时,他按照他的母亲写给他的配方和程序,自制过香肠和腊肉,味道好极了。

      第一年中秋,我们学习做月饼。在老乡的指导下,我和雪君、天放做面案,少筠司火,我们两天共做了50斤面的月饼。我们做的月饼虽没有北京的月饼好吃,但绝不比老乡做的差。中秋节那天,我们全体知青每人分到8块月饼,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月饼,还开了个联欢会。

      3.和农民打成一片

      秋后,我们搬出了老乡家,住进自己盖好的窑洞里。为了和老乡打成一片,我们常邀老乡们到知青窑洞里坐坐。很快,知青窑洞成了收工后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乡们天天都要来知青窑洞“猫猫”(看看)。我们给老乡讲故事,老乡给我们讲村里的事。时不时的会爆发出开心的笑声。在交流中,知青们讲本地话的本事大有长进,知道了“吾家”是“他”的意思,“嗨不哈”是“不知道”的意思,等等。久而久之,很多知青都学会了孝义话,尤其是蔡方云、曹碚孝义话讲得最像,不认识的人常把他们当成本地人。

      我们每次回北京,总要给老乡们捎很多衣料、鞋袜、香皂等。

      4.科学实验,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知识青年不仅要做一个普通的农民,更要做个新时代的新农民。我们插队不久,就把村里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搞起来了。

      邓少筠是个爱钻研的人,她对当时农村推广的“920”生长刺激素很感兴趣。于是,她自己筹备实验室,腾出自己所住的窑洞,在自己的窑洞里建起了塑料棚温室;又在窑洞里搬进了大缸,建起了“920”实验室;用自己的高压锅蒸曲种,用温度计测量。最后,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在蔬菜上,还真发生了明显效果,连村里的种菜能手史纪根都赞不绝口。

      后来少筠又在生产一队做了小麦浸种实验。不久一队队长来报告:浸过种的对照田“出苗率特好”!这项实验得到县科技办公室倪力人的重视,他来村里看过少筠的实验室,并作为科技推广项目,在全县举办了“920培训班”,请少筠去讲课。

 
知青们捧着棉花和谷穗,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由于我们村知青表现好,工作突出,1970年秋我们被评为山西省知青上山下乡先进集体。何济达代表我们村的知青出席了省里的表彰大会。马明、邓少筠、王索雅先后被评为吕梁地区和孝义县先进个人,张伟被选为吕梁地区团委委员。

      1973年春节前夕,北京市派来慰问团到山西各地慰问北京知青,当然也来到南梧桐村慰问我们,给我们带来毛巾和搪瓷茶缸,茶缸上写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字样,我特别珍惜它。后来我回到北京,很长时间还用着这个缸子。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