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门牌号的记忆

时间:2017-06-30来源:原创 作者:天真 点击:
(曾经令人羡慕 的海运局职工宿舍) 自小,当我学会填写自己的家庭住址,每一次写出青云路167弄78号楼上的时候都享受着温暖、得意、自豪与满足。家里四个堆满书籍书的书架、占居整块墙面的硕大世界地图、一台美国制造可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广播的电
                                               
        (曾经令人羡慕 的海运局职工宿舍)

自小,当我学会填写自己的家庭住址,每一次写出“青云路167弄78号楼上”的时候都享受着温暖、得意、自豪与满足。
家里四个堆满书籍书的书架、占居整块墙面的硕大世界地图、一台美国制造可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广播的电子管收音机,吸引我每天迫不及待地回家。
这是我可爱的家,是我生长的地方。因为拥有这个家庭住址(家),在学校、在里弄、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感觉到我和我的伙伴们便是不同凡响的一群人,
我在这个不同凡响群体中还有我自己可以沾沾自喜的特定位置......
青云路167弄是一片几排二层楼普通的住宅房,一个由铁门铁丝网和高高篱笆闭环,有看门传达室的小区。大概建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
最初的名称是“上海招商局招商二村”。
解放战争前后上海招商局局长、中波公司远洋轮和平号船长、隶属海运局从事海上运输货轮油轮船上的船长、大副、二副、三副,轮机长、大轨、二轨.....高级远洋水手、
船舶设计院的高级白领、带着他们穿花旗袍的夫人,扶老携幼,住在这里户主享受国民党政府的半供给制,清一色是租用房,没有一户私人产权房。



 
50年代至60年代被称作:“海运局二村宿舍”的主住宅小区,有过两次扩建再造,搬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密密集集99个门牌号;满满当当近三百户人家;挤挤挨挨千余名男女老幼;
热热闹闹三、四代人家的小社会。由于每户中的“当家人”几乎都在同一个“海运系统”谋职,或是同事、或是同乡、或是同船、或是上下级......邻里之间知根知底,相当熟悉,来往甚密。
对门对窗可以聊天,楼上楼下从天井里对话。



(三岁的我和姐姐,母亲摄于1957年夏)
 
这里多数家庭组合形式是:夫妻俩与至少三个孩子组成的五口或五口以上的一家。五口之家拥有青云路167弄一个号门中的一个楼层就是一个独立单元,属于很幸福舒适的一家。
二村里的孩子,大多数享有一种殷实家庭的特权,同时也肩负着长辈们望子成龙的职责。在相互攀比、相互友爱、相互效仿、相互支持中迅速长大。复兴中学、复旦附中、师大附中;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海运学院.......是孩子们走出二村的理由和目标。
翻云覆雨的十年之后......这里的大人与孩子行色匆匆纷纷因为各种原因,带着各自的故事搬出去了,至于有多少人能实现(或者超越了)最初的目标,目前很难考证。
当新中国走过六十年,中国大陆又一次的“复兴时代”到来。当全家人均居住面积也已达到青云路老宅几倍十几倍。
167弄这个地址早已经不再属于我,只留下若干年来梦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了这些大弄堂、小弄堂、楼上、楼下、前房间、后房间里发生的细节,亦真亦幻挥之不去。



(近年二邨已经破旧不堪)
 
     今天,我返回曾经魂牵梦绕的弄堂,无比庆幸“青云路167弄”依然存在,尽管她历经沧桑、支离破碎、斑驳纵横,尽管她几乎要被周围新建的高楼淹没。
怀揣未眠童心,我赶紧抓拍了几个门牌号发给从这条弄堂走向远方的小伙伴,收藏起最后的珍贵。

2009.10.28.23:00  上海



(楼下的花坛)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