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慷慨讴歌北大荒

时间:2017-05-04来源:原创 作者:陆建东 点击:
(本文为在《青春北大荒----工一连往事 》书评会上的发言 ) 我是 陆建东 ,上海静安区培进中学68届高中生,1969年5月23日到黑龙江兵团50团,当了6年农工,4年中小学老师。1978年回上海,在生产组当工人,业余读立信会计,业大中文专业。退休前是新加坡独资

(本文为在《青春北大荒----工一连往事》书评会上的发言
 
我是陆建东,上海静安区培进中学68届高中生,1969年5月23日到黑龙江兵团50团,当了6年农工,4年中小学老师。1978年回上海,在生产组当工人,业余读立信会计,业大中文专业。退休前是新加坡独资公司财务总监、工会主席。
我读《青春北大荒》,认为该书有三个特点一个感受。
第一、“工一连”知青的故事非常精彩!
用第一篇作者龚少年的话说:“在这方圆数百公里的荒原南端,天地间屹立着三十来条汉子——火烧孟第一批拓荒者。”
第一批垦荒知青共有32人,其中注明是66届高三的竟有15人,66届初三以上的有11人。在当年这是一支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垦荒队伍。
上海知青,工一连指导员韦国敏在她的文章中,感受很深地说:“我早就听说工一连有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知青。他们思想活跃,思路敏捷;他们擅长写作,善于表达;他们执着任性,难言放弃;他们任劳任怨,干啥像啥。正因为有这样一群知青存在,尽管那个年代信息交流匮乏,但工一连依然在红卫团乃至师部都小有名气。"韦指导员对工一连知青群像的描述和概括体现了那个时代知青精神的特征。
    第二、该书编辑精致,独具匠心!         
本书的封装和图片可圈可点。书名“青春北大荒”五个字是请当年的六师师长王少伯将军亲笔题写的;封面是由该连知青王礼民设计,苍天之下,除了垦荒者居住的帐篷外就是几棵刚劲挺拔的大树矗立在荒野之上。这就是“火烧孟”,这就是红卫团先遣队的垦荒者们将要让她变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的地方。
书后180位知青当年与现在的对比照片,极有历史沧桑感。编辑们追求作品精致效果的用心,跃然纸上。      
第三、该书经典。文章具有典型性和可读性很强的特色。
一个连队编写的回忆录能写出36万余字,这件事情本身就有典型意义。汪惠华多次在“知青研究群”里盛赞这件事情的巨大的影响力。
全书分六辑:荒原创业,战天斗地,意志磨炼,战友情深,业余生活和连队风波,知青的故事既平凡又有出奇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辑“连队风波”,无论是钦鸿的“沧桑十年梦”、“我所了解的工一连风波”,还是李向东的“一段在工一连封尘了42年的往事”,除了具有回忆录本身文字干净、叙述严谨外,还有故事本身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青春北大荒》具有经典意义的又一个特色。
我读《青春北大荒》有一个感受,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那片热土上,留在兵团战友彼此的生命里。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是真挚的,对当年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战友的感情是真挚的。记住这段历史,重要的是其中有我们的青春。
这时,我的耳畔情不自禁地唱响了“北大荒人的歌":
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同甘苦在一起,一起分享着春光的爱抚,一起经受风雨的洗礼。
这首歌也表达了工一连战友们对北大荒深深的、炽热的情感。
也是我读《青春北大荒一工一连往事》感情的诠释。
谢谢工一连的战友们,记录了那段历史,我们一起来评说。慷慨讴歌青春北大荒!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