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他年龄比我小6岁,但比我在农村待的时间长得多。而且不仅在那里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支书。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这是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近日在接受中央党校《学习时报》采访时说出的一番话。孔丹还说,“他(习近平)在陕北七年中肯定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 孔丹之所以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如此感同身受,皆因他也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他插队的地方是陕西延长,距离习总插队的延川仅58公里。 孔丹的父亲孔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海关署长,后任中央调查部部长;母亲许明是周恩来的秘书,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文革”爆发后,孔原被关进监狱,许明受迫害自杀,孔丹来到了陕西插队。 知青们刚到农村,对农活一知半解,不仅做不了贡献,还要麻烦当地人教他们各种技能。说起当年的劳动经历,孔丹记忆犹新:牛到了盛夏白天不肯干活,我们经常夜里一两点钟赶牛上山,到塬上去犁地。吆喝那个牛下坡,你要用陕北土语,“下(念ha)啰啰”牛才听得懂。 劳动之余,孔丹有了许多思考时间,也看了很多书。多年以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见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时还说:“你们那孔丹,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还读黑格尔呢!” 孔丹说,那时候读书,并不是像有些革命家那样有远大理想,什么去改造社会、改造国家,没有,只是觉得读书是一种天然需要。到了晚上,几个知青往窑洞里一坐,大家把各自的书拿出来,凑着唯一一盏煤油灯就开始读。 他还听说,习近平当年在窑洞里晚上读书,也是凑在煤油灯前。 劳动的实践加上不懈的求知,使孔丹对农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80年代后,中央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当时很多人还理解不透。孔丹说,因为有四年插队生活的经历,又读过农业研究方面的书,他就觉得包产到户是大势所趋。 联系到今天实际,孔丹表示要重新研究怎么解决土地流转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这些必须基于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孔丹的经历并非个例,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政治局常委也都当过知青,当年在同一时期上山下乡。 插队时,王岐山是小组长,很有号召力,就连其他生产队与他不熟识的北京娃,都听他招呼。据当地村民回忆,其他队上若有知青不服管、出问题,公社都会找王岐山去劝。有一个姓张的知青总与人打架,公社安排王岐山负责“教育”他。延安知青尹大才说:“王岐山把他修成正果,改成好样的,后来也当了老师。” 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50年代生人的高级官员多有知青经历,比如原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曾在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当知青;山西省委原书记王儒林,曾在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镇清水河大队当知青;外交部长王毅、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 上山下乡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带给知青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它帮助知青们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孔丹说,知青们来到农村后,一下子面对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甚至在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这个落差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很难得的,因为这才是对人民真正的了解,对中国国情真正的了解。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党面临的 “四大危险”,其中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有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愿深入群众,背离了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为了消除“危险”,应当鼓励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对国家与社会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 “这几年我一直到一些贫困地方去,我要看的就是,真正能够代表贫困的这种贫困地区,”2015年,习总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你们各级领导也唬不了我,我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那什么样子我都知道。”这番话背后,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 读懂了那一代知青,也就更能读懂当下我们党对扶贫攻坚的坚定决心。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