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笔录还原蒋介石劝降过程
时间:2017-03-02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叶挺将军 叶挺笔录手迹 编者按: 1946年4月8日,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人,由重庆乘飞机回延安,因气候骤变,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至今已61年。我们特发此文,以纪念先烈。 66年前的1月14日,是北伐名将、
叶挺将军
叶挺“笔录”手迹
编者按:1946年4月8日,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人,由重庆乘飞机回延安,因气候骤变,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至今已61年。我们特发此文,以纪念先烈。
66年前的1月14日,是北伐名将、抗日英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被无理扣押的日子。
日前,笔者访问了叶挺将军的长子、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叶正大中将。他向笔者展示了一份1942年5月12日晚,叶挺舌战蒋介石劝降“笔录”的复印件。这份“笔录”真迹,还原了当年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幕。
叶挺“笔录”原文:
三一年五月十二日晚上八时半
甲步入客厅频点首,口哼哼不止。三人三角对坐
甲:身体很好?
乙:还好!
甲:一年来修养怎样?有什么反省觉悟的地方?这几年没有很好让尔做点事。
乙:屡经挫折失败,自觉能力薄弱,无法应付环境。
甲:尔这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叫尔打就打,人家利用尔完了还会杀了尔。去年(实是前年)为什么不来见我就跑回去,人家要尔回去,尔就回去。
乙:因为辞职没批准,只好回去,△△△案子我已尽了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给我们移动的命令是我到上饶去商议决定的。大意是:因皖南敌情和地形关系无法渡江,必须走苏南渡江过苏北,在移动期间苏南皖南各军部署不变动。假如调几师迫在我们周围则我是不能负责的,我预早已说过了,又渡江必须经过重重封锁线,必然会对敌作战,所以弹药须酌量发给。但到后来这个命令完全变更了,第二次命令要我们依期限由皖南渡江,又新调来了三个师连原有的共七个师,在我们一百里路内的周围,弹药又不发给,这个时候我打电去辞职,又没有批准。我只好带着部下去逃命,孝经上有这样说:小杖则受大杖则逃,我们不善逃命而至遭受灭亡,则是我对部下不起。现在上饶还监禁几百干部,我对他们应该负责。我处置失当,我愿受军法裁判。
甲(大声):尔的部下就是??党,他们破坏抗战,搅乱后方,尔上了当还不觉悟,还对他们负责,这样我关起一百多人是我错了吗?
乙:如果这样说,△△军开始就不应该成立了。
甲:话就说到这里止!再说就不好听,尔是不是△△党?
乙:到现在止,我没有任何党籍。
甲:尔觉得△△党对,尔就到那里去,尔觉得国民党对,尔就到国民党来,没有中立的地方。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
乙:我早已决定我已经完了。
甲:也不是那样意思,我叫尔到第二战区去好好休养,尔的前途是光明的。
乙:如果照这样做,大家一定说我自私,怕法律处置,我不能这样做。
甲:回去好好想一想,同郭司令商量好了答复我。
乙:起立鞠躬:谢谢委员长。
乙回来还同郭谈话约一时,最后结语:我不能够这样做,请枪毙我吧!
“笔录”的信息是杨尚昆同志告诉我的
叶正大将军对笔者说:这样一个笔录,过去我并不知道。那是1996年在延安参加纪念“四八烈士”殉难五十周年活动时,杨尚昆同志对我说:“正大同志,我想起一件事,说明你爸爸真不愧是北伐时率部打出‘铁军’威风的硬汉。‘皖南事变’他被关押,连老蒋(指蒋介石)亲自劝降,威逼利诱,他也巧妙地顶回去了。这件事的过程,你爸爸亲笔追记了一个‘笔录’。我那时就在党中央办公厅工作,看见过这个‘笔录’。后来转到哪里去了,我就记不清了!”
事后,我曾托人打听“笔录”的下落,均无结果。前年我去北京办事,呆的时间长一些,设法通过组织再多方查寻,终于在中央档案馆浩繁的文件资料中查出来了。这是用毛笔写在十行纸上的,我一看就知道是爸爸的笔迹。为了不被人识破便于传出,“笔录”以甲(蒋介石)乙(叶挺)对话的形式记录两人之间谈话内容,并以“△△△”代表“新四军”,“△△”代表共产党,回避了这两个在当时犯忌讳的词。文中的三人,就是蒋介石、叶挺和郭忏(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是蒋介石得力干将陈诚的心腹)。中央档案馆的同志理解我们兄弟的要求,同意将原件复印给我,我们兄弟视为传家宝珍藏起来。
“笔录”是讨伐蒋介石的又一篇檄文,和“囚歌”“囚语”一脉相承
叶正大将军说:“笔录”和“囚歌”、“囚语”一脉相承。
“囚歌”是1942年爸爸在重庆囚室中写的,表明他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乞求由狗洞里爬出来的‘自由’”。“囚歌”是我妈妈探监时带出来交给和爸爸有莫逆之交的郭沫若同志的。郭老一再捧读,激动不已,说“叶挺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囚歌”在解放前后已风靡全国。此前爸爸在狱中还写了一篇“囚语”,回顾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参加革命以来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对“皖南事变”死难者悲痛、对同时被关押的部属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囚语”因种种原因,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九十年代我搞到复印件后,到惠阳参观爸爸的母校崇雅中学时,曾把爸爸在“囚语”中自称是“戏拟的四句不协律的诗”:“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生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披露送给该校师生。《羊城晚报》在一版以“叶挺《囚歌》有了姐妹篇”作了报道。
蒋介石在命令部下竭力对爸爸拉拢、劝降一次次失败后亲自出马劝降。爸爸深知自己以“罪囚”之身和独夫民贼对话,机会难得,应该把该说的话说透,该讲的理也讲明,但也要讲究策略。所以这次他一改此前对劝降者质问、训斥、痛骂甚至“掀翻桌子”、“摔掉茶具”等愤怒的做法,而是柔中有刚,机智巧妙地当面揭露蒋介石迫害新四军的罪行,再次表明自己“愿以死为部属赎命”,“不愿苟且偷生”。
爸爸是很有谋略的人,他料定蒋介石不敢公开报道这次秘密会见。所以,事后他用文字追记下来,以便将来向党中央汇报。这个材料成为人们研究叶挺的珍贵史料。
蒋介石反复劝降,妄图“一箭双雕”,借叶推脱罪责,获叶帮助带兵
叶正大将军说:蒋介石反复对我父亲“劝降”,是妄想“一箭双雕”。
第一,是蒋介石想推脱“皖南事变”的罪责。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法西斯军事同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日、美、英、苏等国各有所图,蒋介石看到对自己有利,可以“左右逢源”,迫不及待地策划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蒋介石一面假惺惺地传令嘉奖叶挺亲自指挥的粉碎日军大举扫荡的泾县大捷,称赞“新四军打了大胜仗”,鼓励新四军“继续战斗,保卫皖南”。一面又密谋消灭新四军的罪恶计划,密令顾祝同和上官云相“限即日解决皖南匪军”,开出了生擒叶挺赏法币十万元等各项奖赏价码的进攻命令。1月7日,蒋军突然袭击按他们指定的线路北撤的新四军军部。新四军激烈抵抗,寡不敌众,损失惨重。1月14日,我父亲为挽救部队,衔命下山准备与国民党谈判之时被无理扣押。三天后,国民党政府军委会发表宣言和谈话,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
“皖南事变”搞得天怒人怨。中共中央立即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提出严惩祸首,取消其反动命令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得到国内外进步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蒋介石的政治骗局被彻底揭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谴责而不能自拔,自知难辞其咎。所以不但不敢像对张学良将军那样公开审判我父亲,反而迫切需要利用我父亲在国内外的影响帮他推脱责任。只要我父亲发表一个声明,承认“皖南事变”是共产党项英他们没有服从军令、政令造成的,就可以把“皖南事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所以他一再责令部属千方百计劝降,从上官云相、顾祝同到蒋介石的爱将陈诚,多次出面软硬兼施,但均遭失败。最后,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马。他主观地认为许多军阀、政客都被他征服,亲自出马折服败兵之将我父亲,十拿九稳。
第二,蒋介石妄想争取到我父亲为他带兵,这也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事。蒋介石对叶挺的军事才干很欣赏。长期以来,他指使亲信陈诚拉拢叶挺到国民党队伍为他带兵,遭到严词拒绝,但他仍不死心。抗战初期,蒋介石之所以同意我爸爸担任新四军军长,是想“借刀杀人”,利用爸爸的威信,把共产党的队伍拉到抗日前线,让日寇把他在南方的心腹大患消除掉。三年来,我父亲并没有按照他的如意算盘去干。现在,我父亲落入他手中,正是他一箭双雕收纳我父亲的好时机,他岂能放过?
蒋介石出场装模作样,话中有话,暗藏杀机
应笔者的要求,叶正大对笔录内容进行了解读。
蒋介石“步入客厅频点首,口哼哼不止”。
他一出场就装模作样摆出很轻松的样子。其实他知道叶挺是很难对付的对手,频点首,哼哼不止,是故作镇静。
开始表示对我爸爸很关切的样子问:“身体很好?”“一年来修养怎样。有什么反省觉悟的地方。”接着又说,“这几年来没有很好让尔做点事。”
蒋介石的话要从反面来理解。明明是关押迫害还要问“修养”得怎样。有什么反省觉悟的地方?他所说的“反省”就是要“悔过认错”。他说的“觉悟”就是要觉悟自己是上了共产党的当,要脱离共产党抗日救国的立场。明明我父亲这几年是率部战斗在敌后,活跃在大江南北,蒋介石还说“这几年没有很好让尔做点事”。他所说的含义是叶挺没有按照他的旨意去做,而是不断发展壮大新四军,向他要编制、武器装备。他认为这是在给共产党干事,没有很好地为他做点事。
蒋介石挑拨离间,软硬兼施。
叶挺巧用“小杖则受,大杖则逃”揭阴谋
对此,我父亲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说“屡经挫折失败,自觉能力薄弱,无法应付环境。”这是用自嘲的办法,巧妙地指责蒋介石。因为“屡经挫折失败”“无法应付环境”,主要都是你蒋介石造成的。叶挺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因为你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屠杀共产党人,被迫起义的。只是因为共产党年幼没有经验,而当时以你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力量过于强大,所以两次起义都失败了。抗战时期,我叶挺重新出山,组建新四军又遇到更为复杂的环境,你蒋介石一面同意组建新四军,一面又千方百计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划地为牢,剋扣粮饷、武器弹药,想“借刀杀人”。我们要对日伪军作战,又要应付国民党军队蓄意制造的磨擦。这些都是难以应付的环境。当然也包括在新四军内部项英和我的关系问题上也有些难处,为此我曾几次要求辞职。你蒋介石过去也知道“叶项不和”的事,离间我和共产党的关系,但并没有成功。
蒋介石接着说:“尔这个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叫尔打就打,人家利用尔完了还会杀尔。去年(实为前年)为什么不来见我就回去,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
这里蒋介石连用了四个“人家”,指的就是“共产党”。说“尔这个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他的意思是你上了共产党的当,什么都听共产党的,你现在还不觉悟。因为你太老实,上当受骗,言外之意你觉悟了,“皖南事变”就和你没有关系。
叶挺的回答避开他的挑拨,另辟蹊径,反过来用具体事实揭露蒋介石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阴谋:你蒋介石指定路线要新四军到指定地区去,新四军途中要和日军作战又不给补充武器弹药和粮食,同时布置了一个口袋,集中七个师包围我部。“这个时候,我打电报辞职,又没有批准,我只好带着部队逃命。”
紧接着,叶挺引用了“小杖则受,大杖则逃”的古话之后说,“我们不善于逃命而遭受灭亡,则是我对部下不起,现在上饶还监禁几百干部,我对他们应该负责。我处置失当,我愿受军法裁判。”
“小杖则受,大杖则逃”这两句古语出自后汉书崔寔传:“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在谈到孝道时也对他的弟子曾参说过类似的话。孔子说的意思是,你父亲用大棍子打你,你不逃避,万一你父亲把你打伤打死了,你父亲就落下一个不慈的罪名。一个儿子让父亲落下这罪名,哪还是什么孝心啊?你为了图自己有个孝的名声,居然不惜让自己的父亲陷于不慈,你这哪是真孝?所以孔子说“小杖则受之,大杖则逃之。”
叶挺巧用“小杖则受,大杖则逃”,是对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鞭鞑。
蒋介石无计可施,气急败坏,自下台阶。
叶挺机智无畏,大义凛然:“请枪毙我吧!”
看到叶挺摆事实,讲道理,谈实质,揭阴谋,蒋介石再也不能忍受,气急败坏地大声说:“尔的部下就是共产党,他们破坏抗战,尔上了当还不觉悟,还要对他们负责,这样我关起一百多人(实际上是故意少说了)是我错了吗?”
叶挺巧妙地回答:“如果这样说,新四军当初就不应该成立了?”这一下兜了蒋介石的“老底”。蒋介石看到叶挺咄咄逼人的气势,怕叶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自己在部属面前丢脸。于是马上急刹车,说到:“话就说到这里,再说就不好听了。”
接着蒋介石突然“将”叶挺一“军”:“尔是不是共产党。”叶挺坦然地说:“到现在为止我没有任何党籍。”
这个回答很得体:“到目前为止没有”,不等于以后没有。事实上,我爸1919年进大元帅府任警卫营长时就加入过国民党,后因对现状不满,辞去军职去苏联学习,在那里参加了共产党。回国后在国民党军队工作。在共产党领导下组建了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打出了“铁军”称号。南昌、广州两次起义失败后,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愤而出走。周恩来同志说过:叶挺脱党十年,政治上一直是好的,他的心始终向着我们这边。
全面抗战爆发后,叶挺主动提出组建新四军参加抗日,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实践证明,我爸爸是身穿国民党军服,心向共产党。许多重要情况他都及时向党中央反映,听取指示,连蒋介石这次谈话中也说他是听“人家”(即共产党)的,是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他出狱第二天(3月5日),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3月6日,叶挺一见到刚从外地回来的周恩来就报告两件事,一是已向党中央提出申请入党;二是期望尚在狱中的部属能尽快获得自由。周恩来作了令他满意的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就发出经毛主席修改定稿的复电,决定接收他为共产党员。
蒋介石气急败坏,命令式地说:“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叶挺坦然地说:“我早就决定我已经完了”!这意思是不用你说,我自己早就决定了,因为我“不反省”、“不觉悟”,结局肯定“已经完了”。
蒋介石看叶挺这么硬,自己给自己下台阶,马上改变口气,说:“也不是那样意思,我叫尔去三战区去好好休养,尔的前途是光明的。”叶挺寸步不让,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照这样做,大家一定说我自私,怕法律处置,我不能这样做。”蒋介石无计可施,无奈地说:“回去好好想一想,同郭司令商量好了答复我。”他把“球”踢给郭忏。郭忏把叶挺送回住地又谈了约一时。叶挺给蒋介石最后的答复是:“我不能这样做,请枪毙我吧!”
我爸爸从被扣押之日起,多次要求“公开军法审判枪毙”,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也表示“愿以一死为部属赎命”。爸爸大义凛然,铁骨铮铮,始终如一,如日月经天,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日升)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