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岁月蹉跎忆版纳------“岩 火 京 盖 了!”

时间:2016-09-26来源:云南知青 作者:卞林富 点击:
岩火京盖了,怪西米门!,即傣语他娘的,汉族人又吃鸡了!想当年,另寨的插队知青吃着盐巴饭、喝着玻璃汤的时候,我们曼拉高知青厨房里却时常飘香,让老傣也垂涎欲滴。上调前夕,我们还宰了自养的冬瓜猪,请曼养龙的老板、曼根的吴启康(时在公社广播室)等



      “岩火京盖了,怪西米门!”,即傣语“他娘的,汉族人又吃鸡了!”想当年,另寨的插队知青吃着盐巴饭、喝着玻璃汤的时候,我们曼拉高知青厨房里却时常飘香,让老傣也垂涎欲滴。上调前夕,我们还宰了自养的冬瓜猪,请曼养龙的“老板”、曼根的吴启康(时在公社广播室)等来整整吃了3天。
      曼拉高的“阿拉”有何高招,竟然过的那么逍遥?当年的天机,现在可以一语道破了,那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喝。山,就是紧靠寨子的哀牢山(老傣叫大黑山);海,就是我们的故乡上海。
    记得插队落户的第一年,知青日子还可以,因为有那笔安家费。据说,每一个上海知青由政府补贴270元,但这笔钱绝对到不了我们手里,其中90元是来的车费,化掉了,拨到队上的是每人180元。其中90元作为安家费,包括购买锄头、砍刀、斗笠,也没见过明细帐。最后90元由会计保管,用于购买一年的口粮和发每月2元的零花钱。第一年下来,我和林康兄弟俩除去第二年的口粮大概分到90几元现金,我们拿出30元寄回上海,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第二年是完全自力更生的一年。鞋票(工业券)不发了,每月2元的零花钱没有了,每月2两的油也取消了,上海带来的“进口”库存也早已告罄。喝玻璃汤的日子来了。但曼拉高的知青独辟蹊径,除了养猪自救,还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那就是以物易物——和老乡做点生意来养活自己。
      先说养猪。我们的冬瓜猪是化十几块钱托老傣从勐遮街上买来的。我们从不烧猪食,白天放养在外,中午和下午收工回来,舀一碗碾米剩下的糠,用开水一冲一拌(有时没开水就用冷水)猪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我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到竹楼阳台掼炸弹,它就在下面把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个月下来,竟也长得肥头肥脑。
       但养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改善生活,还得靠鸡。
    曼拉高背靠大山,位于勐遮区曼燕乡的最边缘,距勐遮20公里,离公路也有4公里。当时物资匮乏,傣家妇女喜爱的包头巾、老傣老哈劳动需要的塑料布,生活所需要的解放鞋、军帽、武装带乃至火柴、针线都买不到,而这些东西在上海已不紧缺,各人家中通过邮政可以源源不断寄来,当然,钞票也一分不少的寄去,从不剥削家里。当时的价格如下:
          包头巾——5元           塑料布——5元        
          肥皂——1元             军帽——5元
          轱辘线——1元           武装带——5元         
          解放鞋——记不得了
       但我们很少卖钱,许多时候是换鸡,一块塑料布就可以换一只老母鸡。有了鸡,就可以打牙祭。在那个年代,还有比鸡更好吃的东西吗? 山上的民族,有时还拿来各种山珍,如鸡枞、干巴菌、青头菌、甜笋。后来,我们自己养鸡了,每人有3-4只鸡,多的有十几只。鸡下蛋,蛋孵鸡,鸡蛋吃不完,锅里常飘香。
        鸡是我们的“救世主”,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是鸡 ,助我们度过了难关。

     “岩火京盖了,怪西米门!”老傣那句半含妒忌半感叹的话,折射出上海人的精明。我想,如果那时不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不打击“投机倒把”,或许我们都发了。
                                                                                          
                                                           (勐海勐遮曼拉高知青    卞林富  )
 
 
  2007.1.16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