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我的知青岁月——在“马号大学”学英语

时间:2016-08-08来源:原创 作者:夏云 点击:
在马号工作是艰苦的,铡草、切豆饼、起圈这些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会完全打消你刚开始与马零接触时产生的兴奋和浪漫,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你必须准时在马号出现。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就是说,在大家已经酣然入睡的时候,你还必须在在马槽旁添草,
     
       在马号工作是艰苦的,铡草、切豆饼、起圈……这些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会完全打消你刚开始与马零接触时产生的兴奋和浪漫,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你必须准时在马号出现。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就是说,在大家已经酣然入睡的时候,你还必须在在马槽旁添草,然后仔细地给马系好缰绳,才能吹灭油灯走人。



      当然在马号工作也有便利之处,那就是安静,在给牲口添完草之后,你可以枯坐在马槽旁,透过窗户,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想事、想人、想家;在冬天,你可以依偎在火炉旁,利用烤豆饼的余火,烤上几个土豆,喝上一壶滚烫的热茶……
 
      在这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忽然觉得这样过日子有些荒废,说不出怎么来了劲,也不知道今后有没有用,我决心自学英语。



      我挑选了上外许国璋编著的大学英语教科书,每天苦读。我给自己下达一个指标,这就是每天要背20个单词,一星期背诵一篇课文。每天晚上等马号的事情料理完毕之后,我就拿出课本,在昏暗的油灯下,对着一批牲口念单词、背课文。好在这些牲口并不懂外语,只是觉得这个人有些古怪,每天念念叨叨地自言自语不知道在干什么。


      然而,在与牛马陪伴下,我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几年后我读完了许国璋大学英语1至4册,其中许多课文被我背得滚瓜烂熟。自以为有点本事,1974年我异想天开,决心翻译原版英文书《阿拉伯故事》。毕竟是“马号大学”里学出来的英语,词汇量有限,一些专用地理名词和人名就弄得我不知所措,后来翻了两章就没有信心再坚持下去了。


      尽管无疾而终,但是我仍然不知天高地厚,1983年进报社后,碰到一批住在雁荡大厦的外国专家太太,于是就自说自话召集她们开会。太太们听说有记者要采访她们,自然十分高兴。由于早有准备,采访开始时,我结结巴巴的英文夫人们还能听得懂,但是轮到她们讲话时,我却两眼摸黑一句,老是说“pardon”,老是说“I am sorry”,老是让她们重复说一遍,但还是无济于事,最后靠附近一位英文翻译给我解了围,靠着他的翻译,后来我也写了一篇《麦道太太在中国》3000字的文章在新华社主办的《桥》杂志发表。


      这次采访显然严重地打击了我学英文的信心。一般外语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不敢单独采访老外,在马号里对牛弹琴学出来的英语,口语肯定不行,没有想到我竟然来了个賊胆,召集外国人开起会来了,这荒唐行为搞出来的尴尬像一桶冷水浇醒了我,从此我就再也不碰英语了。
 
      由于多年没用,现在我的英语除了还能勉强背几篇课文外,马号里背出来的单词已差不多忘光了。尽管这样,下乡期间在“马号大学”自学英语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回想起来还十分有滋有味的。
 
      (以上照片于2008年8月回访农场时所摄)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