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零年九月至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在黄浦区业余大学(简称黄业大)中文专业学习。业大也是夜大,上课时间基本上都是晚上,而我的个人大事也都集中在这个阶段。从工作、成家到生育,在这四年中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甚至连婚假和产假都用于上课和自习。尽管每天行色匆匆,不管工作家务多忙多累,但丝毫没有懈怠和放弃的念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以如此坚定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完成学业?这一切源于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人生经历。 我是六九届初中生,上山下乡时在安徽皖南的农村插队落户八年,当地民风淳朴、重视教育、尊重读书人,这对尚在成长期的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春岁月是在艰辛坎坷之中度过的,劳动和生活磨砺了我的意志和信念,也培养了我勤恳务实的品格,但是在我内心深处从未泯灭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始终保持了年轻人努力进取的本色。一九七八年的最后一天,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重新回到上海。回城以后一切从头开始,经历了待业、求职,也有过迷茫和失望。不久,遇上全市大招工,通过考试我终于进入公安局招待所成为正式职工,进单位以后,又和十七、八岁的青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个人不同的知青经历和大返城后的现状,催生了我自强奋进,争取得到社会认同的强烈期望,促使我下决心以学习找回自我,重塑自我。 与我们同龄的一代人,在原本属于最好的学习时段丧失了求学的机会,蒙受了教育的损失,也是被耽误的一代。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起,我就渴望重新投入学习,恰逢业余大学恢复了招生,无疑开启了一道学习之门,在当下的学子们看来,读业余大学算什么?黄浦业大这等学校在哪?当然他们不知道三十年前曾经有几十万大龄青年争相报考几所区业余大学,也不了解当时这些业余大学招生时的空前盛况。我无比珍惜这迟到的机会,如今年到花甲之年回忆起黄业大求学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依然感慨万分。 由衷感谢黄业大,她使我有机会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也许是同龄的一代人曾经的希望和理想;她见证了我们当年的勤奋和努力,为我们挽回了耽误的部分时光,成就了一个知青的学业梦想。四年中我系统学习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各门基础课程,为我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使我在工作中更有信心。多年来,我在心中曾无数次的怀念黄业大的老师和同学,感谢他们对我学业的启迪和帮助;感谢我的同事和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得以坚持学而有成的保障。更感谢黄业大留给我的知识财富,使我在学习和思考中更加睿智,在阅读和赏析中陶冶性情获得快乐并受益终身。 黄业大的四年,是我的后知青时代,从“一片红”到大返城,环境的变化给每个人的命运带来转折得失皆有,百万知青在漫漫的回归过程中,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和选择,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最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活流层。知青作为一个群体逐步淡出社会的视野。 当我如期完成所有课程,获得中文专业大专文凭的时候,业余大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当局的肯定,黄业大毕业的次月,我所在单位政治处即为我办理了转干(部)手续,我的薪资由青工48元,晋升到54元,一切尽享大专毕业待遇。一九八四年九月,经组织调动到公安局的一个业务处,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黄业大毕业后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知青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飞跃,在成功的背后,有我个人努力的因素,但是最大的推力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从我内心深深的感谢这个时代,她的进步、开放和包容为我们创造了机遇;我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虽说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但是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这是我对人生的感悟。 我尊重、珍惜人生的每一段历程,虽然平凡但也有与众不同的一面,遵纪守法、敬上爱下、洁身好学、终生勿妄,常怀敬畏之心,常抱感恩之情;这种感怀出自内心,发自肺腑,随着岁月越发深沉。 青山依旧在,最美夕阳红,祈愿今后的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2013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 女,1953年生于上海。1971年去安徽当涂县插队务农, 其间历任生产队会计、文书、大队副主任。 1978年底随知 青大返城回沪,后被借调街道工作。1979年进入上海市公 安局行政处,1984年毕业于黄浦业余工大中文系,同年调 入公安局科技处。1990年调入上海市第一人民警察学校, 曾任政治处副主任、图书馆馆长。1996年一警校并入上海 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教辅工作至退休。一级警督,副处 级干部。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