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腾冲民伕忆户帕运粮:曾用死尸身下的水煮饭

时间:2015-07-25来源:东方网 作者:蒋泽、曹子琛 点击:
图片说明:90岁高龄的陈大明曾是一名抗战民伕。 图片说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再穿一双草鞋,陈大明当年就是这样一身行头为远征军运送粮食。 东方网记者蒋泽、曹子琛7月24日报道:曲石镇是腾冲县的烟叶主产区,7月底正是成熟季节,汽车行驶在箐桥村的乡间

图片说明:90岁高龄的陈大明曾是一名抗战民伕。

图片说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再穿一双草鞋,陈大明当年就是这样一身行头为远征军运送粮食。

   

  东方网记者蒋泽、曹子琛7月24日报道:曲石镇是腾冲县的烟叶主产区,7月底正是成熟季节,汽车行驶在箐桥村的乡间小路上,两旁是一望无垠的烟叶田。有两位抗日民伕就住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不约而同表露了这样的意思:经历什么就说什么,不能胡说。

  老民伕忆户帕运粮:用死尸下的水煮饭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但由于交通不便和恶劣气候条件,盟军空军无法空投补给,前方将士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在危急关头,腾冲3万多民伕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抵达怒江东岸,一个叫户帕的村子搬运60万斤军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近4000民伕死在了这条运粮路上。户帕运粮,是腾冲民伕最悲壮的远征。

  陈大明就是这支远征队中的一员。他今年90岁,71年前,他身披蓑衣、戴着斗笠、穿着草鞋加入户帕运粮的队伍。

  高黎贡山天气多变,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后一分钟就下起了雪。一路上,是森林和陡坡。陈大明要一手扶担,一手抓住竹子,借着力向下挪。之前路过的马帮,在雪地上铺了些石头和沙子,否则一脚就会滑下去。

  陈大明回忆,沿途死尸无数,大多是累死、病死的民伕,尸体倒卧在路边、河里,慢慢感染了更多人。“一路上实在太臭了,我们就根据村里老人传下来的方法,毛巾沾水再抹点肥皂,捂住鼻子。”

  每位民伕抗40斤大米,陈大明还给小分队挑着锅和碗筷。生火做饭,取水就成了问题,有人直接用河边死尸下游的“烂水”煮饭,吃完没几天也倒了下去。陈大明的脚,成天在尸水中走来走去,双脚起疮蜕皮,到现在都没好。陈大明说,当时一个中队有60个人,虽然大多数都安然回到村里,可没过多久病死了不少,他估计是沾了尸气。

  这趟路,陈大明走了6个日夜,睡觉时,就找个土坎,用蓑衣把浑身裹起来蹲上一会儿。他看到运粮队的9头黄牛,倒在河里就死掉了。

  陈大明还记得远征军缺乏粮草时的窘迫,“村外有一匹军马,饿的啃竹桩,不一会儿四只脚就没有力气了。”

  陈大明现在住在一座青松木盖的房屋里,至少有上百年历史。虽然不富裕,但他还是不住感慨,现在世道好了,原来命可不值钱啊。

  彝族民伕:拎上两只鸡为中国军队修战壕

  87岁的王兴是位彝族老人,白发白眉白须,抽着自制的纸烟,说话有力,有种不容置疑的神气。

  1944年,他还住在怒江对岸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天,乡保长号召村里的壮劳力去给中国军队修筑工事,王兴拎着家里两只鸡就去了。

  这处阵地位于怒江岸上一处悬崖,王兴和五六百位民伕,一起修机枪阵地,在两边挖三米深的壕沟。说到兴起,他还在地上比划起来。修建工事要加班加点,白天做完了休息一会儿,晚上点着灯继续做。

  他回忆,中国军人对民伕还不错,一天给他们两顿饭吃。工程结束后,王兴回到了村里,父母早亡,作为家中老大,他要拉扯弟弟妹妹。

  战争期间,王兴的村子也被日军占领过,村民大多逃到了山上去,一些当时跑不走的老人回忆,“一开始日寇对人还不错,但后面不停打败仗,这些日本军人越来越变态,他们看见老人就要打嘴巴,嘴里还用夹杂着中文的日本话嚷嚷,‘我们不能回家了’。”

  据统计,腾冲战役前,腾冲有26万人,战后仅余14.5万余人。在死亡或失踪的民众中,有半数为民伕。战后,王兴从怒江对岸搬到了曲石镇箐桥村,在这里结婚生子。他的身子骨很硬实,晴朗天,他总要在江边放牛。
 

陈大明的左脚至今还因为当年运粮途中中毒而蜕皮。
 

87岁的王兴曾为远征军挖掘战壕。

 

王兴在地上比划,向东方网记者讲述当年挖战壕的情景。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