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青时代》报 2015年第4期 作者:陆亚平 金沟,又叫老沟或胭脂沟,在漠河县城西北55公里处,大兴安岭最有名的一处金矿,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曾提及它。 放眼窗外: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乱云飞渡的天空,向下倾泻着阳光和雨雾。车子向北驶离县城很远,然后往西拐进了昔日的黄金古道。李金镛祠堂坐落在路旁绿树掩映的半山腰。我们沿台阶拾级而上,来到祠堂跟前,这是一座三开单进的建筑,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堂内挂着一幅笔触拙朴的李金镛画像,条案上除了三块牌位没有任何香火和供品。我们默默地站在平台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透着些许凄凉。祠堂面对的就是蕴藏着财富的金沟。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闻名海内外的繁华之地,温柔之乡。1877年,鄂伦春猎民在沟里拾得狗头金,据此,俄人很快探得金苗。消息传出,数万来自欧美、俄国、日本、朝鲜和关内的淘金者纷至沓来。一时间,沟内酒肆、店铺、青楼还有教堂绵延十数里,时称“百万街”。沙俄金匪则称其为“阿穆尔的加里福尼亚”。还成立了所谓的热尔图加共和国,拥有自己的武装、法院和税务机构,俨然一国中之国。清朝中央政府竟然木知木觉了好几年。直到1884年秋,清政府才通过外交、行政与武力手段,驱逐了漠河境内的外国盗采者。1887年,清政府派吉林候补道李金镛(江苏无锡人氏)筹建漠河金矿。李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打通了废弃多年的古驿道,运去机器设备和粮草物资。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厂正式祭山开工,当年生产黄金1万9千余两。传说老佛爷慈禧太后,用此地所产黄金从法国购得高档胭脂,供宫廷享用,故金沟又称胭脂沟。沉寂多年的“百万街”再度热闹起来,并日趋繁荣。这就是史书所称“漠乾金潮”。“乾”就是奇乾河金矿,也是李金镛创办。因操劳过度,李金镛于1890年9月17日在任所病逝,享年55岁。为表彰他的丰功,光绪帝恩准在二道盘查附近立祠堂一座,并塑木雕像一尊。至民国末年被毁,今遗址尚存。1997年漠河县人民政府于金沟林场重建李金镛祠堂,让后人永远不忘他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伟绩。 眼前这沉寂的黄金古道,曾有多少寻梦者从这走入,又有多少黄金白骨从这运出。我们沿着它走进苍凉的金沟深处……张着大口的采金船,静静的躺在沟底;开堂破肚的河床,乱石成堆。昔日的繁华与辉煌被无情的岁月冲刷的荡然无存。 返回途中,淅淅沥沥的小雨大了起来。受女主人的盛情邀请,我和胡晓岚进入小屋躲雨。屋内电视、电话、洗衣机一应俱全,墙脚却卧着一只硕大的蓄电池。女主人很健谈,她告诉我们,该屯是金沟林场,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已停伐多年,冬天到江对过的俄罗斯去采伐木材。金矿虽然关闭了,但仍有村民去淘金,运气好时,一天可淘得数克黄金!无意中,她还说起,离这八、九里地的老林里,有一片妓女坟,村民去摘蘑菇采蓝莓时,时常看见散落在外的遗骸。我们的好奇心顿时被激发了。出得屋来,村外的同伙早已等的不耐烦。我们告诉他们妓女坟之事,大家一致决定,前去探幽! 车子停在路尽头的山脚下。进得林子,我们惊奇的发现,林中草地的小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冰雹粒子,晶莹剔透,足有葡萄大小,踩上去沙沙作响,阴冷之气直透脚心。林中没有什么路,只有隐约的痕迹…… 轻灵的阴霾在林中游荡。风吹拂着发梢,枝叶纹丝不动,却发出沙沙之声。闪烁的阳光拖曳着悠长的树影,勾勒出阴阳交界的光怪陆离!好一个诡异神秘之地!路上偶见一些微微的隆起,不知是荒坟野冢还是废弃的蚁巢。老大姐再三关照,拍照时最好别把人像拍进!不小心带进了,最好把它删掉! 蛇行般的小路把我们引向密林深处。我隐约看见远处草丛灌木中横七竖八地躺着十来口棺材。再往前去,竟有两颗骷髅立在棺盖上,拿永恒的表情凝望着我们!一干人中有位仁兄,竟两腿打颤不能向前!同伴们匆匆看了几眼就惶惶而去。只有胡晓岚老师决心把阴阳两界的行为艺术进行到底,端着相机对准棺木与骷髅,细细地琢磨。这鬼地方阴森的让人发毛,又神秘的让人留连。远处传来同伴的呼唤。我们匆匆往回赶,却找不到来路的痕迹,只凭着感觉在林子里乱转。 太阳西斜,地面的雾气更重,缭绕飘拂在林间,让你仿佛觉得,在小路尽头,密林深处,灌木丛中,甚至你的身后,随时会有幽灵飘然而出,向你述说扑朔迷离的历史和悲欢离合的人生。我真想成为一位萨满法师,进入迷醉状态,去聆听、去追溯、去揭开层层的历史迷团……恍惚之间墓地管理员走到了跟前,说他已经找了我们十多分钟。而我却觉得只走了片刻而已。 回到入口处,见立有一说明牌,上书:“1877年初,鄂伦春猎民在胭脂沟挖穴葬马发现金苗,此消息不胫而走。俄、日、朝鲜及国内四方人等,如蚁赴膻,聚集于此,最多时达四五万人,是时该处商贾如云,百业具隆,俨如重镇。因受黄金诱惑,青楼应运而生,宛如秦淮再现,迅即形成规模。当时共有妓院多逾百家,其中日本妓院27家,俄国妓院24家,中国妓院66家,且随金点绵延百里,青楼随处可见。据野史传,妓女卸装用河水洗面,水上胭脂漂浮一层,固胭脂沟因此而得名。妓女乃特殊群体,多为良家女子,不幸堕入火坑,犹如活在人间地狱。其归宿更为悲惨,少数从良脱籍,些许飘零异乡,几多葬身此处,终成孤魂野鬼…… 关于胭脂沟的由来,我宁愿相信后者:把溪水染红的不仅是妓女的胭脂,更有那穷人的血泪。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