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马兰英(左)下乡后合影 马兰英是1968年下乡的知青,在农村一干就是七年,吃了很多苦,农活虽然很累,可是她性格开朗,热情大方,聪明好学,学会了多种乐器,尤其是吉他,能自弹自唱,质朴醇厚的女中音,优美动听。 1975年,马兰英招工到丹东纺织厂上班,因为她文体都很在行,厂工会准备让她当工会干事,可她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愣是没去,留在车间当上了一名保全工。一到年末厂工会就把她借去帮忙写奖状,她的毛笔字太漂亮了,谁看了都啧啧称赞。她成了耀眼的名星,有很多人追求她,她并没飘飘然,而是与青年点一个追了她多年的老同学王传洲结婚了,他家条件很一般,可是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有魄力,肯干,兰英嫁给他一定会幸福的。 王传洲招工在蛤蟆塘粮库上班,当上了粮库主任,一年后他们生了儿子,家还住在五龙背,跑通勤。后来粮库分给王传洲两间平房,再也不用跑通勤了,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丹东纺织厂是个大厂,工厂效益非常好,经常举行歌咏比赛,篮球比赛,工人技能表演等等活动,一到这时,兰英就大显身手,领唱,独唱,样样都行,她所在车间总是第一名。篮球比赛更不用说,她是在场上是得分最多的人。她的三分球简直百发百中,也有年轻人不服气,背后嘀咕:“都是孩子妈妈了,还这么嘚瑟!”兰英可不管这些闲言碎语,活得潇洒自如,令人羡慕。 转眼几年过去了,孩子快上学啦,一天半夜,王传洲突然心疼难忍,送到医院人已经不行了,是心肌炎,没抢救过来,去世了!时年33岁!兰英的天塌了!我和丈夫去看她,(我们都是同学)她抱着孩子哭成了泪人! 过了两年,有人给兰英介绍个对象,是日杂商店经理,叫贾刚,也是下乡知青,曾在农村结婚离异,有两个女儿,跟女方生活。兰英结婚时我去参加婚礼,我看贾刚还不错,精明强干,对兰英很好,兰英还是很幸运的。贾刚对孩子非常好,像亲生一样,孩子很快就改口叫他爸爸,并且改姓贾。 我背后嘱咐兰英千万别要孩子,你俩已经三个孩子了,可是人家夫妻俩好的跟一个人似的,兰英不顾三十多岁高龄,非要给他生个孩子,天遂人愿,兰英怀孕了!几个月后检查,发现妊娠高血压,大夫劝她终止妊娠,可是她坚决要生下这个孩子!班也不能上了,血压二百多,休假保胎,好不容易保到临产,住进了产院,生产那天大出血,血压一下子降到零,可把大夫吓坏了,好不容易抢救过来!母女平安。 事后我问兰英怕不怕,她笑了笑说不怕是假的,但是为了贾刚,值了!他们夫妻感情更好了,转眼女儿就长大了,聪明伶俐,太可爱了,才两岁就能背诵多首唐诗,在厂子幼儿园,悄悄问兰英:“人家妈妈那么年轻,你怎么那么老啊?”兰英哭笑不得。 生活幸福,日子格外过得快,转眼孩子长大了,兰英的婆婆也老了,兰英尽心尽力地侍候她活到九十多岁,老人得了老年痴呆,大小便用手抓,抹的到处都是,兰英也不发火,天天给她洗,喂她吃喝,一直到去世。 她家老房子动迁,分了两个很不错的大房子,连儿子结婚的房子都有了,没有后顾之忧。她搬家那天我还去喝了温锅酒。 不幸的是,兰英的丈夫贾刚因故精神受创,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咳嗽不止,还经常摔倒。 兰英自从退休后一直在饭店打工,补贴家用,起早贪黑,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很是辛苦。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寒冷无比,我真佩服她,依然那么乐观向上,毫无怨言,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好在儿女都比较省心,不是啃老族,儿子结婚后自己单过,自己带孩子,不给老人添麻烦。女儿大学毕业,自己找工作,晚上还出去摆地摊,不怕别人笑话。 有一天兰英在上班时突然感到不适,手脚不听使唤,到医院一检查,说是脑梗,我劝她不要上班了,可是她不听,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出院后又继续上班,坚持干了两年,直到贾刚病重,离不了人照顾,她才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照顾贾刚,每天给他做按摩,带他到外面晒太阳,逗他开心,果然自从兰英回家后,贾刚的病情有所好转,脸上有了笑容,把烟也戒掉了。 有一天我去看他,见兰英在教他数豆子,从一个盒里捡到另一个盒里,练习手指功能。我的眼睛湿了,禁不住滚下泪来! 什么叫患难见真情? 什么叫相濡以沫? 这就是! “马兰花开了!”我心里念叨着。 作者简介 武桂秋,辽宁丹东老知青。丹东八中毕业后,1965年十六岁时上山下乡插队到市郊蛤蟆塘公社金山五队。十四年后,1979年招工回城,通过自学考试获财经中专、经济管理大专毕业证书,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直至退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