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一张武警战士在北京地铁站笔直站姿排队的照片在舆论场上传开,随后有声音质疑其为摆拍,引起社会关注。11日,当事方武警某支队回应称“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当时站的已经很随意了”,网民纷纷表达理解与赞赏,斥责“键盘侠”为“键盘瞎”。
原标题:武警摆拍排队?这个标题党为什么失败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数据显示,5月9日到12日,有关“武警地铁排队遭疑”的新闻报道有310篇,论坛36篇,微信7篇,微博271条。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主要有《法制晚报》、中国青年网、参考消息网、搜狐等。该事件甚至登上百度热搜榜第三位,其中仅微博“头条新闻”发布的相关信息,网民转发量就已过千,评论数达4000余条。
百度热搜5月11日TOP3截图 网民“身经百战”,常识与理性成舆论场底色 纵观整个事件舆论走势,网民对事件的认知从质疑到支持,观点回归常识与理性,舆情当事方积极回应,态度真诚,赢得网民信赖,化危为机,军人群体舆论形象得到提升。 针对此次事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随机抽取了5000条网友评论,按照观点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网民观点分类占比
部分热度观点截图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批评质疑者,点赞中国军人的观点占据舆论场主流。网民观点并没有被“质疑摆拍”所“带跑”,而是立足事件本身,回归常识与理性,对事件进行了独立思考和判断,意见表达也比较理性、客观。 经历了多年洗礼,网民对公共舆情事件的认知、对常识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已经有了巨大进步,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理念。比如在一些新闻“反转剧”后,“让新闻飞一会儿”成为网民的普遍心态,这有助于减少一哄而上、脱离事实的舆论喧哗。 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从来不是“独角戏”,如果双方互不理解、互不信任,舆情的妥善处置则无从谈起。理解网民关切,找准舆论诉求,在舆情应对中至关重要。 俯身倾听,专业与接地气总有交汇点 公共舆情事件中,澄清责任、讲清事实、表明立场是专业回应的必要做法。但在专业之外,舆情回应还不能忽略对回应对象处境的感同身受,不食烟火与照章办事形式的回应显得脱离群众,当然难以争取到公众理解和支持。“武警地铁站队被疑”事件中涉事单位的回应就值得点赞。“主要是为了防止影响群众上车,也防止拥挤,都是群众上完了我们再上”——交代为什么排队,同时宣传纪律;“我们一直都这样”——澄清摆拍质疑;“当时已经站得很随意了”——化解公众和军人群体认知偏差,消除误解。整个回应落落大方、自然真诚,很快赢得网民理解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军人群体的形象。 反观2016年伤残军人徐先生在北京站“爱心售票窗口”优先购票被拒、现役军人小代参加灾害救援行动优先改签车票遭拒等事件。当事方的回应习惯性摆出法律依据、政策规定据理力争,很少考虑网民公众的核心关切,反而让网民心生反感,导致事件被贴上“军人特权”“没素质”“与民争利”等负面标签。 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与网民公众“同频”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民获知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运用好新媒体,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对于提升舆论引导效果至关重要。 “武警地铁排队遭疑”事件中,新浪新闻、京华时报、观察者网、环球资讯广播等媒体官方微博纷纷予以转发,微博转发量、评论数均在百次以上,成为舆情表达的重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事件的传播。 2016年6月,南方地区出现特大暴雨灾害,身处救灾一线的官兵们啃馒头、喝矿泉水的照片传遍互联网,“泥水馒头”的话题引起网民争议,军队的后勤保障备受质疑。随后@央广军事微博发出了战士后勤保障的真实场景,有菜有肉有盒饭,并非物资缺乏。@军报记者发文称,“战士们心急如焚,争分夺秒,哪有更多的时间来吃饭?”相关澄清信息得到大量转发,网民纷纷点赞战士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舆情态势转向积极。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主流媒体通过实地调查、权威发布成为传播主力,“军人光荣”“奉献精神”“军民团结”等关键词占据舆论场主流。在今后的涉军舆情应对中可以借鉴此次事件中的引导技巧,利用主流媒体官微进行权威消息发布、借助军事媒体人辅助发声,有效缓解舆情危机。
军队肩负特殊使命,与公众生活相对较远,天然地具有较高神秘感。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说”就意味着丧失舆论主导权,意味着在网络舆论阵地上陷入被动。舆论无小事,对于涉军舆情事件而言,舆论引导不能只是“事情来了就忙,风平浪静就忘”的工作,而是要融入到生活当中,与网民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积极运用各类新兴媒体扩大宣传的有效触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