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 人 拾 柴 火 焰 高>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内蒙古》编辑纪实 《上海知青在内蒙古》老照片的编辑工作,从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历时一年有余。全体工作人员统一思想、落实行动,精心组织、积极宣传,广泛征集、认真筛选,多次研究、集思广益,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以最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顺利完成了知青老照片的编辑任务,为上海的知青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史资料,为8600多位下乡到内蒙古的上海知青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集体影像,也为恰逢纪念赴内蒙古插队下乡50周年而回访“第二故乡”的活动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为了有效开展工作,我们组成了13人的编委会和39名联络员队伍,建立了微信群,设置投稿邮箱,确保渠道畅通,及时商讨,推进工作,方便高效。编委会明确提出了尽量扩大覆盖面的要求,制定了征集老照片的范围、内容、技术数据,填写登记表的具体要求,强调“一图一表要配套”,并坚持严格核对验收,这就为以后的编辑工作及归档和发行工作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效率。 已经珍藏至今四五十年前的老照片,对于每个知青来说都是很宝贵的。从把它找出来,送到联络员手里,或者扫描成数据文件,或者翻拍复印,再由联络员整理、填写登记表,分批发送到编辑部,每一张都有不小的工作量。截止老照片一书付印,共计收到来稿1254张,提供者共274人(占总下乡人数的3.2%)。其中: 本书编委、兵团4师34团的袁文明在联络员的共同努力下,共收集选送上报了246幅,全书共采用64张,占全部图片的十分之一。 本书编委、兵团1师1团的沈力,利用嘉定400多位知青通讯录,对连队骨干挨个打电话,拉起了微信群,召集了会议,确定自己工作的影剧院售票处作为接收点,他还预定饭店,备好酒水,自费请与会者吃了一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收到了大量老照片,经筛选后上报了159幅老照片,最终全书录用了52幅。 兵团3师25团联络员陆雅贤,上报了78件,被录用20张。她还主动帮助三个兄弟团编辑老照片、填写登记表。 本书编委、4师24团的联络员朱伟民,共收集上报了43件,全书采用24幅,录用比例高达56%。 兵团1师5团的联络员阮建英,上报了46幅,被采用29幅,其中尤其是五连的联络员郁伟新上报被采用的就有9幅。 本书编委、在呼伦贝尔插队的孙金娣收集上报的照片,书中录用了20幅,生动反映了草原特色和牧区劳动、生活场景。呼盟布特哈旗的赵杉也在收集照片和帮人填写登记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当年下乡到乌兰察布盟插队的上海知青,20年前就成立了知青联谊会,已先后出版过《镌刻在乌兰察布的印记》等三本画册和书籍,所以这次征集老照片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王家荣、蒋月华、张锡鹏、吴延海、薛秀宝、方忠达、张钰、姜世钦等人都提供了高质量的照片,并配套填写登记表;乌盟共计选片上报261张,入选照片178张。 由于大家不厌其烦,不惧沧桑,百折不挠,倾心努力,终于使得《上海知青在内蒙古》这本图集具有了很扎实的基础。接下来如何选片、编排、设计制作,同样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全程参与,确保质量。我们逐步理清思路,形成并提出了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史料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二是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关系,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编辑任务完成后,排版和印制的工作也就进行得比较顺利了。我们向出版社提出了“适当修复、修旧如旧”的技术要求,强调了版面设计要灵活多样,避免机械死板的视觉效果。在6月16日的第四次编委会扩大会议上,大家认真地审阅初稿样本,仔细查找差错,再提修改建议,并就有关文字内容和出版事宜做了认真研究。 本书编委、具有丰富文字工作经验的阮巍,负责起草前言、后记和各篇章的导语,从参与图片选用开始到撰写成文,花了很多心血。 主编宁志超利用其摄影特长和编辑画册的经验,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接收、修正照片和登记表,建立数据库,编辑排版、校改清样,加快了进度,有效地保证了画册的按期付印出版。 为了突出内蒙古的民族特色,主编王家荣特地请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玉荣用蒙文题写了书名,这也成为在九本各地老照片丛书中的唯一。 2019年6月27日,编委会主编会议商定了本书首发式的筹备工作和发行办法。各位联络员抓紧落实认购,最后,共计自费购买342本,回收资金24400元。 2019年7月27日,内蒙古知青老照片首发式如期举行。面对这本凝聚着数百名参与者的热情和心血的黑白影集,大家感慨良多,思绪万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自己那种热情里的纯真,稚嫩中的成长,艰辛里的乐观,危难时的勇敢,贫乏中的娛乐和收获后的喜悦。这本书既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也是启迪后代的影像资料。 知青老照片出版后,正逢不少旗县的上海知青组织了去内蒙古插队50周年纪念性回访,他们把《上海知青在内蒙古》一书赠送给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地级市、县、兵团团部的档案、劳动部门或政协文史委,很受欢迎。 上海知青在各地老照片丛书的出版,是一项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地域最广、时间跨度最大、印发总数最多、存档范围最大的巨大资料性工程。今天的总结会,也是庆功会。我们不会忘记过去那15个月的共同努力,不会忘记编委和联络员的无私奉献,不会忘记广大知青朋友的积极参与,不会忘记研究会的支持特别是丛书编审刘宏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不会忘记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资助! 所有这一切,就像《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内蒙古》这本书一样,都将留存在世。 2022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 晓 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