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出版 >

二十年前三本书

时间:2018-08-25来源: 丁东小群 作者:丁邢 点击:
1998年,韦君宜的《思痛录》、戴煌的《胡耀邦和平反冤假错案》和朱正的《1957 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由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20年过去了,对中国当代史有兴趣的读者,都能掂量出这几本书的

1998年,韦君宜的《思痛录》、戴煌的《胡耀邦和平反冤假错案》和朱正的《1957 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由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20年过去了,对中国当代史有兴趣的读者,都能掂量出这几本书的分量。
 韦君宜是一位有成就的出版家,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她也是一位作家,出版过多部小说和散文集,得过全国性的文学奖。但是,真正奠定她历史地位的代表作,却是她离休之后才完成的《思痛录》。这本书不厚,只有12 万字,她从文革尚未结束便开始动笔,直到中风之后的1990年代初才最终完成。当时她早已退位,并且行动不便,于是,把这部书的出版事宜委托给儿女亲家牧惠,她知道牧惠懂得这部书稿的价值。牧惠陆续找过很多朋友帮忙,据我所知,为此做过努力的有李辉等人。有的出版社还排出清样,付印前还是打了退堂鼓。牧惠只好选出其中的一些章节,找地方发表。邵燕祥、林贤治在《散文与人》上,郑惠在《百年潮》上,谢泳在《黄河》上,都发表过《思痛录》的部分章节。然而,出书的事一再碰钉子,总不能如愿。1997年12 月,韦君宜80大寿,她的清华老同学于光远,当面催促牧惠,还写了文章,说韦君宜之所以痛苦地活着,就是想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这时,我妹妹丁宁供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名为《百年人生》的丛书,体裁是回忆录,要求作者必须是老年名家。丁宁想找名家约稿,我告诉她,韦君宜有一部回忆录,在牧惠手里,你和社领导商量一下,争取上这个选题。她向社领导汇报了此事,他们说,韦君宜的回忆录可以考虑。我说,找牧惠联系这部稿子,最好带着合同去,取稿的同时签合同。我是怕他们和其他出版社一样,看了稿子又打退堂鼓,签个合同,总有一点约束。领导同意了。1998 年2 月下旬的一天,我和丁宁来到沙滩牧惠先生家里,当时就取了稿子,签了合同。我说,能不能两个月出书?丁宁说,还是签三个月吧。牧惠也同意。
 丁宁把稿子拿回社里,一读才知道原来此书的分量是如此之重!这些年,老作家、老学者的回忆录并不少,但很少达到这本书的历史深度。韦君宜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经历了许多事件的决策过程,她的笔触能够入乎其内;和她同样担任过领导职务,有条件入乎其内的,又不像她这样大彻大悟,能够出乎其外地痛彻反思;或内心虽有深刻反思,却不能这样直言不讳地诉诸文字,坦诚地面对历史,坦诚地解剖自己的灵魂。丁宁一方面惊喜自己拿到了这样好的书稿,一方面发愁,合同已经签了,如果书出不来怎么向牧惠交代!
 幸亏当时担任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是李志强先生。他看了稿子说,我看这部书可以出,个别地方删一点就行了。这个决策非常重要。于是,他们一审、二审、三审,前后删了三遍,12 万字的书稿,删了约1万字,终于通过了。就在这时,又有人出来阻拦。此人是一位高官的夫人。那位高官也是韦君宜的同学兼“一二九”老友,已经去世。韦君宜在1957 年险些被打成右派,得这位高官相助幸免于难。但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到:他虽然保了我,但把别人打成了右派。那位夫人可能不愿意读者知道这些事,打长途电话追到美国,向正在出差的韦君宜的女儿施加压力。韦君宜的女儿何尝不想让母亲的著作早点问世?但当时丈夫正面临提拔,所以不无顾虑。和牧惠沟通,牧惠坚决顶住了压力。
 1998 年5 月12 日,《思痛录》第一批样书终于印出。牧惠破例向单位要车,带着丁宁来到协和医院,把样书送到了韦君宜的手上。韦君宜已经说不清话,但看得出她十分激动。牧惠也十分激动,他曾这样述说当时的心情:“出了医院,我舒了一口气: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我终于完成了于光远流着眼泪给我下达的任务!”
 书出来以后,牧惠向思想文化界的好友分送不下百册,一时间好评如潮,出现了全国争读《思痛录》的盛况。书一再脱销,连印数次。这时又出了新问题,当时牧惠只想快出书,合同签的是千字45 元。我在场还提了一句版税的事,丁宁说,要签版税,得回去重新请示领导。牧惠说,只求快出,别请示了。我知道,他是怕夜长梦多,出版社变卦。现在书卖得这么火,版税当然比稿费多。韦君宜的女儿找到出版社,要求变更合同。出版社说,可以从现在起重签合同,变为版税,以前的部分没法变。牧惠本来还想把他所搜集的关于《思痛录》的评论文章编一本书。为了避免矛盾,他只好退出,把文章全部交给了孙珉和邢小群,由他们出面,编了一本《回应韦君宜》,几经周折,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使得《思痛录》的回声,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中国知识界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由此确立了一个新的坐标。
 《思痛录》是个人回忆录,当时还不需要经过送审程序,而戴煌的《胡耀邦和平反冤假错案》和朱正的《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则无法回避送审程序。
 戴煌先生是新华社资深记者,以仗义执言著称,几十年来,他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好文章。1990年代初,胡耀邦的名字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炎黄春秋》杂志社长杜导正认为胡耀邦的历史功绩不应当被遮蔽,中央对他平反冤假错案也是肯定的。于是,他找戴煌商量,围绕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进行系统采访。
 由胡耀邦主持的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中国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的一件大事,不但使千千万万的冤魂得以昭雪,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恢复了公民的尊严。没有此举,民族元气无法恢复,人间正气无法伸张。戴煌本人不但是平反冤假错案的采写者,也是冤假错案的直接受害者和平反冤假错案的身体力行者。他曾蒙冤达20年之久,九死一生,饱尝人间冤狱之害,平反后常为解决基层百姓的冤案奔走呼吁,所以笔锋饱注感情。戴煌这一系列的文章在《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报刊陆续发表以后,各报争相转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新华出版社是新华社门下的出版社,有熟悉的编辑马上找戴煌,要求出版此书。拿到书稿后,领导说,必须办理送审报批手续。而报到有关领导部门之后,迟迟没有结果。与另外出版社联系,也卡在同样的问题上。
 这时,中国文联出版社也拿到了书稿。当时该社社长是我插队的老同学缪力,她曾经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对胡耀邦也有感情。正巧,她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是亲戚,而审查这部书稿的机构就是该室。于是她拜托郑惠先生,请党史研究室的专家从速审稿,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了肯定性的审读意见。有了通行证,戴煌觉得,自己是新华社的人,不能抛开新华出版社,于是由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
 这本书开印就是30 万册,一时间洛阳纸贵。胡绩伟称赞:读君一卷书,胜学十年史!戴煌觉得,此书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握有如椽大笔,而在于胡耀邦的大功大德。于是,他拿版税做了两件事,一是向湖南浏阳耀邦中学捐款10万,二是出资陪耀邦夫人李昭去江西共青城扫墓。戴煌本人身体不好,家庭经济也不宽裕,但他说,只有这样安排,他才安心。
 朱正撰写《1957 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用了一年,但准备的时间却可以说长达40 年。从青年,到暮年,一本书凝结了朱正半生的思考。全书共45 万字,作者只是在附录中有1000余字谈到个人被打成右派的遭遇,其余都不涉及自己。他把不幸的遭遇,化作深入反思的心理动力,沉淀为史家冷峻的理性,从而孕育了这本沉甸甸的大作。朱先生是考证鲁迅出身,治学一向严谨,为了写这一本书,光是参考资料就编了5 本书。他的每一个论点,都有大量原始材料作依据,而且对有疑点的材料作了认真的辨析。此书不仅使反右运动的研究进入新的境界,而且打开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新视野,并为民间修史树立了一种独立研究的风范。这本书,早在1997年就完成了,在圈内一些专家中传阅,颇受好评。河南人民出版社和其他几家出版社都想出,遭遇的难题也是送审报批。朱正先生本人也是出版家,曾经担任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因为出版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撤职。他知道,谁批准出他的书,谁就要担责任。好在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龚育之先生,给这本书以明确的好评,力主中央党史研究室签署肯定性的审读意见。此书经过少量修改,终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开印。

 
 龚育之先生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每一件有突破有创见的作品问世,背后都有一段的佳话。作者写出的有创见的作品需要勇气,机构传播有创见的作品需要承担。和在关键岗位的负责人的胆识,对于思想文化的创新至关重要。他们有胆识,好作品就有了破土而出的机会,他们无知和怯懦,也会使好作品窒息而死。郑惠、龚育之先生是高官,也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他们懂得写书的甘苦,知道好书产生的不易,对好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他们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们曾经为催生好书作出的担当,应当在历史上记下一笔。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