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知识青年与云南西双版纳 

时间:2020-05-13来源:知青俱乐部 作者:刁晓明 点击:
(刁晓明所在的云南农垦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自上世纪60年初末至70年代初,共接收安置了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湖南的支边知识青年14382人。 云南东风农场位于西双版纳州境内景洪市南端的勐龙坝,其东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1958年由云南省厅局及思茅地专机关下

 
(刁晓明所在的云南农垦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自上世纪60年初末至70年代初,共接收安置了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湖南的支边知识青年14382人。


云南东风农场位于西双版纳州境内景洪市南端的勐龙坝,其东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1958年由云南省厅局及思茅地专机关下放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转业军官、昆明陆军步校学员、退伍军人和昆明市社会青年共1500余人肩负着屯垦戌边,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创建了国营东风农场。1959年云南思茅地区374名农村青年进场,1960年来自湖南农村的3207名支边青壮年及家属进场。文革前农场还接收了来自昆明和重庆市的支边青年860人,其中1966年1月进场的重庆支边青年516名。


1968年2月,文革期间首批赴滇的北京知青55名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来到云南东风农场。至1972年4月共有13467名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知识青年到东风农场落户。将文革以前来场的支边青年计算在内,东风农场共安置城市知识青年14382人,其中上海7937人,占55.2%;重庆3454人,占24%;北京1525人,占10.6%;昆明1466人, 占10.2%。
1970年初,云南东风农场改编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团,下设15个营,191个连。1974年6月云南建设兵团撤消,恢复农场建制。1979年农场知青大批返城,留场知青不足1%。

知青下乡期间,正值农场的创业和发展时期。知青的到来给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西南边疆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给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新生力量。
知青在场的10余年里,云南东风农场人口增至2.4万余人,农场编制由原6个分场扩建为15个分场,191个生产队。天然橡胶定植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10.5万亩,橡胶开割面积由0.2万亩扩大到3.8万亩,年干胶产量从5吨增至2000多吨。
知青来场时,除少数建场较早的生产队橡胶林已开割外,绝大部分是以知青为主体的新建连队。知青在中缅边境的热带沟谷雨林中从事着开荒斩坝、开挖梯田、橡胶定植和幼林管理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交通闭塞,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里,知青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为建设和繁荣西南边疆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有70余名知青在下乡期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文革期间首批来场的55名北京红卫兵中的凌瑜和他的战友王开平。已故知青的墓集中安葬在东风农场的龙泉公墓内。

 
2008年是云南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也是1968年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为记载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激励来者,东风农场建造了含展示知青在下乡期间艰苦创业历程的东风农场博物馆。同时由原东风农场的京、沪、渝、滇四地知青共同集资建造了东风农场知青纪念碑。2008年12月,在建场5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农场博物馆和知青纪念碑相续落成并对外开放。东风农场特地邀请了253名各地知青代表参加了建场50周年庆典。
知青把他们曾经下乡的地方比作第二故乡,在回城后的30多年里知青回访第二故乡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们忘不了第二故乡的亲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忘不了用青春的汗水和热血开垦的层层梯田和莽莽胶林。同样云南农垦和边疆各族人民也忘不了知青。
2007年1月,原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民在接待回访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时说:“知青是云南农垦的宝贵财富,知青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双版纳。知青为云南农垦所做的一切永远留在了西双版纳,留在我们的心中。”云南东风农场的干部职工在说:“东风农场的十多万亩橡胶园是两代东风人用追求和信念、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绿色丰碑,广大知识青年功不可抹。”



作者简介:
刁晓明,云南农垦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宣传部长。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双版纳这块沃土上,有美不胜收的天然的热带雨林;有多彩纷呈的民族风情........热爱生活的刁晓明,作品与大多数摄友一样,风光、人文题材占有较大比重。目前,他是中国风景区网摄影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