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天目东路“老北站”往事

时间:2020-01-15来源:地名古今 作者: 朱珊珊 点击:
老北站,是以前的上海闸北火车站。这个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方,只有老上海人才那么叫的。 上海原有东、西、南、北四个火车站,除了北站是专用客站,一个热闹处所。车站四周边上有一条条用石板铺成的马路,马路旁有一座座陈旧的小楼,每个小楼上都拥挤地住着十

老北站,是以前的上海闸北火车站。这个“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方,只有老上海人才那么叫的。
上海原有东、西、南、北四个火车站,除了北站是专用客站,一个热闹处所。车站四周边上有一条条用石板铺成的马路,马路旁有一座座陈旧的小楼,每个小楼上都拥挤地住着十几户人家,楼下一般是饮食摊、小菜场和各种商店。另外的三个都是货站。“东站”即现在的上海火车站(新客站),运输功能替代了原来的北站;西站在真如,也属于上海火车站了;南站早已消失,现在的“上海南站”是不久前新建造的,跟从前的南站不是一回事。
老北站在今天的闸北区东南部的宝山路向西,紧夹在天目东路、虬江路和交通路三岔路口之间。它占地10余公顷,是一幢典雅精致的四层西式洋楼,内有房76间,它有长方形的底楼大厅作票房和候车室,楼上大小房间为调度、管理人员所用。该楼为英国人设计,体现了英国古典建筑风格,正面是两个对称的塔楼,对称和水平分划的元素体现得比较明显,外形简洁,窗户宽大,墙角及墙基以青岛崂山石堆砌,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门窗,远看如一艘石舫。底楼大厅从吊顶到四壁都饰有英伦风格的图案,室内用深色的桃木做护板,板上有浅浮雕,这在当年上海也独具一格,堪称“构筑精美,气势雄伟”。
老北站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落成后,便成为上海近80年间的陆上交通中心和南北枢纽。开站初期,每天有10对旅客列车出发和到达,有1000多名旅客在此上车下车;每天也有20车左右的货物到达,棉纱、蚕茧、火柴、肥皂、时髦的服装、当天出版的报纸都通过铁路昼夜传递。
老北站的名气那时早已超出铁路、超出上海。因为,老北站和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北站就像一个阅历深厚个历史老人,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民国时期,火车是上海到南京最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南京是中国首都,所以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就叫“京沪铁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是从老北站乘火车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虽说如今已经定格成为永恒,现在上海铁路博物馆里还陈列有一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孙中山先生立在老北站月台上,旁边是全副武装的新军,整个场面可谓豪情万丈、气势宏伟。后来只不过隔了一年,同样在老北站,这里就发生了中华民国的第一大血案。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时任国民党总理的宋教仁准备进检票处时,遭到了伏击枪手的黑枪,命中要害,不幸捐躯。宋教仁被刺,共和之梦就此破碎,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快又爆出惊人内幕,唆使杀人的元凶竟是窃取了大总统权位的袁世凯,血案犹如星火燎原,孙中山和袁世凯等反动军阀接着便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殊死搏斗。老北站也自然因这一事件记入史册。以致若干年内,人们从这里出行或回归,脑海里都不觉闪过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接下来,1921年夏天,中共一大代表也是从老北站乘上从上海开往杭州的104次快车去嘉兴。老北站帮助了中共一大代表,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议程完毕,会议胜利结束。但一场最终改变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红色革命就从这里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也就在嘉兴南湖上正式起航,一面由镰刀和铁锤组成的鲜红旗帜,照亮了神州大地。
1949年5月28日20点50分,上海北站于沪宁线上驶出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列客车。



1950年8月,经铁道部批准,上海北站正式更名为上海站,随后核定为特等站,办理客运和零担货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上海站进行了不断的改造和扩建,老北站不仅换发了青春,也为上海发展和人民出行发挥了很大作用。至1980年,上海站已有到发线11股、候车室3985平方米,车站的到发能力扩大到29对。1987年,旅客发送1859.0万人次,旅客到达2077.4万人次;但车站的运输能力却难以适应旅客运输量增长的需要。
1987年12月铁路上海新客站正式启用后,往常热闹的上海北火车站退役了,也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忘了。然而,从1909年到1987年,这座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火车站,承载了历史上的几多风雨,无数南北往来客,在上海历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有外国来访的元首和各国各界的政要、名流、明星等。还有上海出国出市开会、参访、参赛的各路精英和劳模。老北站的站台,曾目睹了这些令人难忘的载入上海史册的时刻,以及今日提及还让人津津乐道的盛事。1950年12月16日,上海第一批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的子弟兵也在北站启程。同样令人难忘的是,1966年个夏天,“文革”爆发,当时北站成了红旗帜的海洋、绿军装的海洋、红袖章的海洋。一趟趟火车满载着各地对理想与信念充满狂热的红卫兵进入北站,来到上海。上海的红卫兵也像黄浦江潮水一样向北站涌去,从搭乘火车到北京,到全国各地去“大串联”,当时坐火车不要买票,吃饭也不要付钱。后来上山下乡十年间,又有一趟趟火车满载着百万知青大军从这里奔向祖国各地去安家落户。1969年到1972年,是知青上山下乡高峰期,老北站每天上演了一幕幕离别的悲伤场景。不少刚满17周岁,却不得不离乡背井的学生,在这里远赴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当时北站月台上人山人海,都是来送行的亲友。
随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就像一首忧伤的大合唱开始了领唱,整个月台在经历短暂而窒息般的寂静后,突然响起了嚎啕大哭声,之前压在心底的离开家乡的种种酸楚之情,一下子全都爆发出来了,一片撕心裂肺的呜咽。刚开始滚动的列车,车厢里顿时被哭声塞得满满的。这里留下我很多的回忆。因为,当年就是我们机务段的火车头,将这百万知青大军输送到新疆、北大荒、以及西双版纳。后来,又从这里如涓涓细流一般汇集到黄浦江畔。可以说,经过那个时代、场面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对它有着独特的个人记忆。同样,每一个老上海人家庭,灯下闲谈,在这个话题上会讲出自己的一二个故事。
记忆中的北站是人们进出上海的陆上大门,一直是上海和全国各地迎来送往的地方,也是每一个来上海的人记忆最深刻的地方。这里从早到晚没有消停的时候,随处可见手提肩扛、行色匆匆的旅客。到了春运期间更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据记载,1983年春运期间,北站共接发列车2500列,迎送旅客近百万人次。北站带动了周围的商机,“不夜城”因此成为北站的专有名词。这里人潮涌动,川流不息,有着旅客“买、带、捎”、市民“小、便、活、吃、住、玩”为主的商业、服务业传统,门前的天目路、宝山路、安庆路等地一度车水马龙,十分繁华。相邻的泰山、山西等也是上海最早的一批影戏院。当时,闸北区内最大餐馆、食品店、百货店、服装店、果品店、绸布店,理发店、照相馆、中西药店几乎都集中在北站。
1985年,北站地区有商业行业34个,网点104家,北站一条街(包括天目东路、宝山路南段)与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场一起成为上海商业著名的“四街一场”。那时北站一条街上80来家商店,有10家是通宵营业或设日夜柜,40家营业时间延迟到晚上8时以后,35家清晨5时以前开门营业。为方便旅客,许多商店增设提供针线、修理拉链、代售邮票、代客零加打火机油等特色服务项目。天目东路上有家门面很小的嘉露旅社还在。别看这家其貌不扬的小旅社,已有8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获得全国和市级先进称号,1959年是全国财贸系统九面红旗之一。



邻旁有60年历史的上海第六食品商店还在,但门面已萎缩成一开间,店内有点冷清,以前繁盛时经营品种有20多类2000多种。宝山路上那家创设于1946年的上影照相图片社已难寻踪迹,该馆曾是全市十大摄影社之一。虬江路上那家经营意大利菜点的西菜馆已“转身”为本帮菜和川菜的食府。当年这家西菜馆的意大利烙鱼、威尼斯蛋煎鱼、米兰炸猪排颇得食客好评。据报道,1982年上半年,北站一条街收到各地旅客表扬信达31115封。如今的天目东路、宝山路依旧车流人流涌动,但少了以前那份匆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上海城市的变迁发展中,一些原先的地标正渐次消失,但会留在城市的记忆里。尽管当年的老北站早已失去了功能,它的容颜也在上海人的记忆中逐渐模糊了,但那座红白相间的英式古典风格建筑,如今又重现上海。这就是上海铁路博物馆,按照饱经沧桑的沪宁铁路上海站80%比例复原,在老北站原址正式开馆。博物馆广场月台旁,停着一大一小两个火车头。大的是1946年美国制造的蒸汽机车,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为中国二战后恢复经济而无偿援助的。墨绿色车厢是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高级公务车,我看见不少参观者纷纷以此为背景拍照。这一再现,又勾起我心中对老北站的思念和追忆。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