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元旦”演变史

时间:2019-01-01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华文 点击: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元旦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元旦,先秦时也叫元日上日改岁,两汉时称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叫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以后才开始出现元旦的称谓。不过,元旦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的岁时节日,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过年

      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元旦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元旦,先秦时也叫“元日”“上日”“改岁”,两汉时称“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叫“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以后才开始出现“元旦”的称谓。不过,元旦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的岁时节日,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过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因为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所以称“元”。元的基本释义是“头”“首”“始”等,旦的本义是指初升的太阳。而元旦,就是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阳,也指第一天。

      元旦仅仅是一个过年的代名词,当然也仅仅是指向一天。但实际上,过年的文化不仅超越元旦这一天,而且还非常丰富多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齐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友、亲、乡党耆老。”意思是正月初一前三日,家人齐集,然后于正月初一的早上做三件事:祭祖敬神;举家祝贺,给尊长上酒;走亲戚朋友贺岁,这实际上已经有了祭祖吃团圆饭拜年的习俗雏形。魏晋时有了“馈岁”“分岁”和“守岁”的习俗,当时正月初一每人要吃一个鸡蛋,相互拜岁。唐代时,过年的文化已经非常丰富,宴筵、燃竹以爆、拜岁等是官民皆俱的文化。宋代后,过年的文化已经包括接灶神、贴春联门神、吃饺子年夜饭、燃爆竹烟花、驱傩祭祖、守岁拜年等,这些内容今天依然是我们过年习俗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过年最重要象征的元旦,在清朝后,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14年,改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部和教育部提出了改革阴历节日的呈文,要求废止阴历,将依附于阴历的节日用阳历加以规定,相关的节日内容则与阳历所定节日相同。这一新的节日形式经审查后,于1930年4月通令各地执行。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百姓依旧按农历耕种,也依旧按农历过年过节。后来,上述节日还是被农历原有的节日所取代,于是,元宵、上巳、端阳、七夕、中元等节日的名称,又回归于传统的农历时纪和传统的节日。

      不过,传统的元旦称谓,在公历1月1日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得到认同和实行,而原先的元旦则被改称为春节——就是我们的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节日。

      元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重新确认,它与世界上实行公历的其他国家一样,是公历新的一年的开始。

      元旦与传统节日的演变说明,节日文化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在国家的倡导或规范下,甚至也在民间的自主存续过程中,会在时间节点、名称和内容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度,元旦从传统节日到现代节日的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民俗学家,本文摘自中国民俗学网)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