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年届八十的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写了一首诗:“人生八十今非稀,盛世躬逢心旷怡。历尽沧桑奉献少,晚来补过志三遗。”什么是“三遗”呢?贾亦斌解释说:“祖国统一,人人有责,我虽年老,仍应不遗余力;撰写回忆录,给我的子孙后代留点精神遗产;珍惜余年,多读点书,弥补幼年失学的遗憾。” 2005年9月3日,贾亦斌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后留影,时年九十三岁 1996年秋天,《半生风雨录:贾亦斌自述》正式出版发行。从士兵到将军,从行伍出身到陆军大学教官,从蒋经国的挚友到国民党的叛逆,从旧中国高级将领到新中国政协常委。贾亦斌引以自豪的是,“抗战爆发,我自告奋勇,请缨杀敌,参加了淞沪、徐州、武汉、鄂西和长沙等五大战役,两次受伤,不下火线,誓死不当亡国奴”。其中又以淞沪会战最为惨烈,“我营撤退到六合整训时,只剩下20多个人了”。 中央军拼光,地方军抽调老兵增援 1937年9月,上海南翔火车站完全呈现一种战时忙碌景象,在火光中,只见一批批伤兵往后方运,一批批军队奔赴前线。贾亦斌时任第10军第41师第245团第1营少校营长,到上海后,全团补充第1军第1师第2旅,编为第4团。第1军属于国民政府中央军系统,9月初参加淞沪会战,在刘行、杨行一带抗击日军五昼夜,官兵血肉横飞,寸土必争。尤其顾家镇之线,第2团团长杨杰、第4团团长李友梅先后阵亡,负伤者尤众。军长胡宗南当时写信给好友戴笠,直言“黄埔部队都已打完”。 中央军损失严重,蒋介石电令地方军队抽调老兵以团、营为单位,直接增补淞沪战场。贾亦斌所在的第10军就是一支以湖北籍官兵为主的地方军,军长徐源泉曾在南北军队中辗转任职,一度归属张作霖、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北伐后期改旗易帜为国民革命军。9月12日下午,第4团进入前沿阵地赵家宅,战火无情,昔日繁华的江南小村庄早已一片瓦砾。贾亦斌和营附刘光前赶紧侦察敌情,刚刚举起望远镜,日军立即打来一阵炮火,刘光前身负重伤,贾亦斌头部也被弹片刮伤血流不止。 “我不顾伤痛,怀着满腔的怒火,率领全营向日寇发动进攻。由于我军士气高昂,终于击退敌人,夺回阵地。”贾亦斌简单处理伤口,立即下令所部抢修防御工事,由于上海地下水位高,挖不了多深,水就往外冒,官兵们实际上是泡在泥浆里作战。好在上海人民抗日热情很高,千方百计送来一些带有钢板面的木板子,派上了大用场。二十多天战斗下来,原有4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100多人,旅长严明打电话问贾亦斌:“需不需要部队增援?”贾亦斌回答说:“我们还顶得住,增援别的部队吧。”严明感到震惊,“这个贾营长,受伤不下火线,部队伤亡很大,不仅不要求增援,当我们想要给他增援时,他也不要,真是个怪人”。 “八·一三”战火中的上海 面对日军疯狂进攻,白天敌机活动频繁的战场实况,贾亦斌总是对官兵说:“弟兄们,要趁着夜晚,赶快挖好战壕。我们胜利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复兴地;如果我们牺牲了,也是为自己准备好坟墓。”10月下旬,第1军退守苏州河南岸,第4团第1营奉命防守北新泾,阻止日军渡河。为了尽量减少伤亡,贾亦斌和官兵们一起挖掘河岸工事,深于河平面留出射击孔,“日军乘汽艇、木船开始渡河,我们屏住呼吸,等他们渡到河中间,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把日军打得人仰马翻”。 贾亦斌的出色指挥引来友军刮目相看。有一天,宋希濂第36师的一位中校团附到第1营阵地参观取经,贾亦斌陪同解说,突然日军飞机空袭,“炸弹破片炸伤了我的右腿,有人劝我下去治疗,我只是用绷带包扎了一下,继续守卫在阵地上”。短短两个月,贾亦斌两次光荣负伤,英勇事迹很快在胡宗南军队中传为佳话。 全线撤退,悲惨情景痛彻心扉 淞沪会战进行到11月初,日军调集重兵登陆杭州湾北岸,形成侧翼包抄中国军队的有利局面。第4团团长刘楚人根据上级指示,传达了全线撤退命令,要求贾亦斌率部先到黄渡附近的一个村庄集合。结果找了一夜也没找到这个村子,天快亮的时候,总算赶到虹桥附近上海到青浦的公路上。“几十万国军和难民挤在这条路上,潮水般地向前涌流。住在虹桥别墅里的外国人,从窗户里伸出脑袋,做着各种嘴脸”。贾亦斌作为军人,感到愧恨交加,抬不起头来,奈何国家积弱积贫,无法保住上海,但广大爱国官兵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中国军队在上海街头与日军激战 撤退路上,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剧。天刚亮,一架日军飞机朝着人群反复狂轰滥炸,离贾亦斌不远处有一个农村孕妇,挑着一副担子,前后各装着一个孩子,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又抱着一个孩子。“敌机飞来,我急忙喊她快卧倒,她马上扑倒在公路那边,炸弹正好在她身边爆炸。我看见这个可怜的妇女和四个孩子都活活被炸死,她的肚子炸开,腹中的胎儿还在蠕动”。贾亦斌非常难过,“我参加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看到无数的战友壮烈牺牲,我都还能忍受。但那天的悲惨情景,却使我痛彻心扉,永世难忘”。 敌机飞走后,第1营官兵继续撤退,碰巧遇到团长刘楚人,“命令你营防守方家窑,掩护部队撤退,守到第二天天明,任务完成后再向青浦撤退,工兵已在桥上埋下地雷,天亮前就会爆炸的”。贾亦斌当即收容起90余名官兵,简单构筑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半夜里,有一个炮兵团到达桥的对岸,由于工兵事先已埋设地雷,火炮无法过桥,炮兵团长隔河喊话:“你无论如何要叫我团过桥啊!”贾亦斌实在有心无力,炮兵团长顿时急哭:“这可咋办呀?这是我们新从德国买来的新式火炮啊!”最后没办法,只好忍痛把炮推入河中,以免轻易资敌。据笔者考证,参加淞沪会战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并未损失,这批火炮可能是博福斯75毫米山炮,德国为了规避国际视线在瑞典境内制造的新型山炮。 1942年抗日战争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后留影,时任国民党军七十七师少将参谋长的贾亦斌 完成掩护任务,贾亦斌赶紧带着弟兄们奔向青浦,“我们从东门进城,不知道日军已从西门进来,守卫青浦的保安团早撤走了”。贾亦斌战场经验丰富,听到机枪声分明是日军的“歪把子”发出,机警地立即调头绕城而走。“营长,我们为啥不进城歇歇?”贾亦斌担心士兵惊慌失措,佯称走错路了,当机立断朝着苏南方向转进。11月9日,第1营顺利抵达无锡,不过这一路奔逃,极度疲劳,再加上同友军溃兵、难民拥挤一处,不少人已经掉队,最后撤到江北六合收容时,只剩下20多人。 整训期间,严明报告胡宗南,贾亦斌智勇双全,不可多得,建议升任中校团附。胡宗南问道:“贾是黄埔几期的?”严明实话实说:“贾是行伍出身。”胡宗南听罢摇头说:“那不行。”严明据理力争,“那我保举他担任旅部中校参谋主任”。胡宗南这才点头同意。于是,淞沪硝烟散尽之时,贾亦斌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