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杜甫登岳阳楼,看到怎样的气象

时间:2018-02-1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立华 点击:
柳友娟 制图 ■在古代,写诗为的是言志。如果只是纯粹的写景,是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好诗。一般认为,《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初登的喜悦与结句的悲叹恰成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较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看着国事日非

柳友娟 制图

      ■在古代,写诗为的是“言志”。如果只是纯粹的写景,是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好诗。一般认为,《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初登的喜悦与结句的悲叹恰成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较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看着国事日非、国运日衰,而自己徒具满腹治国的经纶却无处发挥作用,于是悲怆万分、涕泗横流。正如明代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所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盛唐,‘昔闻洞庭水’第一。”

  唐永泰元年,杜甫因遭年轻同僚的嫉妒而辞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最后的官职。当年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江南下,开始了晚年孤舟漂泊的生活。在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荆州)漂泊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后,杜甫登上岳阳楼眺览洞庭湖,实现了人生的一大夙愿,并写下千古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的前身是汉末东吴大将鲁肃修筑的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年间,张说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子登此楼,赋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张说的名气很大,科考策论天下第一,前后三次拜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是唐代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由此,巴陵城楼也随之声名大振,达官显贵、骚人墨客竞相登临。唐乾元二年秋,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归来登楼赋诗,写下名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后,巴陵城楼便被称为岳阳楼。

  首联互文见义 颔联巧思弘大
  极尽夸张洞庭湖的汹涌辽阔


  杜甫早年就听说过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盛景壮观,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故诗的开头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初次登临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正如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所评:“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对于《登岳阳楼》的首联,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是把每一句单独翻译。例如,“早年就听说八百里洞庭湖这片大水,而如今我终于登上了这岳阳城楼”。又如,“我昔日只听说千古名泽岳阳湖,今日酬了夙愿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再如,“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其实,这两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中所用的词语是互相补充的,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能把它们拆开来单独解释。也就是说,“昔闻洞庭水”并非昔日只闻洞庭水而未闻岳阳楼;同样,“今上岳阳楼”也非只上岳阳楼而不眺望洞庭水。单独的洞庭水和单独的岳阳楼可能并不壮观,只有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才是最为壮观的。

  颔联第一句描绘的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的感叹:啊,真是太壮观啦!吴地和楚地简直就被洞庭湖坼裂开了!不过,从地理位置来看,洞庭湖的东边是东吴,西边、南边和北边都是楚地。说“东南”,只是举其大概。

  杜甫一直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感觉自己的心胸像浩瀚洞庭一样开阔、心潮像洞庭的波涛一样起伏。不知眺望了多久,只见红日在湖面上浮动,渐渐沉入湖水中,又看到月亮星辰在湖面上漂浮,感觉整个天地都似漂浮在浩渺无垠的洞庭湖上。于是,诗人脱口吟诵:“乾坤日夜浮。”

  这首诗的颔联气象弘大,极尽夸张、巧思之妙,把洞庭湖的澎湃汹涌和浩瀚辽阔写得淋漓尽致,令后世赞不绝口。例如,“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又如,“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但是,明代评论家陆时雍直言“余直不解其趣”。他认为,“吴楚东南坼”,此句原不得景,但虚形之耳。安见得洞庭在彼,东南吴楚遂坼为两也?且将何以咏江也?至于“乾坤日夜浮”,更是虚之极,以之咏海庶可耳。陆时雍的意思是,洞庭湖不过是吴楚的一小部分而已,如何能将吴楚坼裂?洞庭湖与天地相比实在太渺小了,乾坤怎么能漂浮在湖上呢?用这句诗来吟咏大海,可能才差不多。

  其实,陆时雍的看法有些偏颇。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海虽然比洞庭湖大得多,但与乾坤相比,仍不过是沧海一粟,乾坤同样不可能漂浮在海上。然而,从登楼远眺者的角度来说,由于湖水波涛汹涌、震荡强烈,眺望者难免会以为大地随之摇撼;由于湖水远远望去辽阔无边、天水一片,随着波涛的动荡,大地与日月星辰都好似日夜不停地在湖面上漂浮晃动。诗人只是在描写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写科技说明文。这就如同人在转晕的时候,会感觉天旋地转一样。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快速划行的船上,前面的青山好像跑过来迎接自己似的。仔细一看才知,是自己的船在前行,山并没有动。这里用了“恰似”,而且作了解说,所以没有什么疑惑。如果不用“恰似”,也不作解说,而只是说“青山走来迎”,那就要靠读者凭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类似的感觉——“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有人可能要问,山怎么会“低昂”(起伏)或“俯仰”(时俯时仰)?原来躺在船上,船随波浪起伏,这时看山就会觉得山在“低昂”“俯仰”。那月亮又怎么会在船的左右徘徊?原来是风把船吹得左旋右转,人在船上就会觉得是月亮徘徊在左右。这样看来,对于古诗的理解鉴赏,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颈联思念亲朋 尾联忧国忧民
  并非一味哀叹诗人穷困潦倒


  有人曾把《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两首五言律诗放在一起讲解,并指出“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什么突出。杜甫在这时期所写的诗,多半表达这种(穷困潦倒)情绪”。实际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并非只是哀叹自己的穷困潦倒。

  在古代,写诗为的是“言志”。如果只是纯粹的写景,是很难称得上真正的好诗。一般认为,《登岳阳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言志。初登的喜悦与结句的悲叹恰成鲜明的对照,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较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它其实说的是,诗人登楼的夙愿实现了,但政治的夙愿还没有实现。

  杜甫夙赋大志,自许为古代的贤臣稷、契。稷是周的祖先,曾做过舜帝的农官,“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故教百姓种五谷,被后世奉为五谷神。契是商的祖先,曾做过尧帝的司徒(掌管教化),“契为司徒而民成”,使百姓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文明淳朴的风俗。杜甫的政治夙愿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说: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得到文明教育,从而使社会形成淳朴的风尚。

  但是,当时社会连年动乱,“无有一城无甲兵”。同时,亲朋离散,音信全无,存亡未卜,而自己又衰老多病,唯有孤舟相伴。写这首诗时,杜甫已经57岁,身体状况不佳,除了肺病还患上风湿症,“牙齿半落左耳聋”“右臂偏枯半耳聋”,自知来日无多,壮志难酬,于是悲叹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思念亲朋,除了亲情友情之外,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希望生活上得到帮助、政治上得到引荐,使自己的政治夙愿也能像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夙愿一样在晚年得以实现。虽然自己年迈多病,但“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的亲朋中,不乏显贵,可现在的风俗太不淳。本来,对朋友应该像子路那样,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抱怨;应该像鲍叔牙那样,不仅在经济上照顾朋友,而且在政治上举荐朋友。但如今的达官贵人,大多没有子路之志,只顾自己享乐,而把管鲍之交视如粪土。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而杜甫这样的非凡人才得不到重用,只能空自嗟叹“古来材大难为用”。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天下扰攘、内外交困。就在杜甫登岳阳楼的这年,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人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朝廷不得已,只好认可。之后,西北边境的吐蕃又集结两万大军进犯邠州(今陕西彬县),京师长安戒严。由于吐蕃不断进犯,朝廷不得不派郭子仪率领朔方军队镇守邠州,以加强边防力量。

  唐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入侵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高晖开城投降,还带领吐蕃深入唐朝境内。过了邠州之后,朝廷才得知消息。十月初二,吐蕃军队进犯奉天、武功(今属陕西咸阳),京师大为震惊。唐代宗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镇守咸阳。郭子仪临时只招募到20个骑兵便启程了。到达咸阳时,吐蕃的20万军队已经渡过渭水沿山路向东前进。郭子仪派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增兵支援,却被把持朝政的宦官程元振阻拦,最后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

  不久,吐蕃的军队跨过长安城西北渭水上的便门桥。唐代宗仓促之间不知所措,遂于十月初七逃往陕州(今属河南三门峡)。十月初九,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大肆抢劫官府和百姓财物、焚毁居宅,长安城中一片萧条。这是大唐京师长安第二次失陷,距上次“安史之乱”长安失陷只隔了8年时间。

  代宗在出逃的途中,官吏躲藏逃窜,禁军部队也一哄而散。皇帝发诏书征调各道兵马,节度使们担心被程元振暗害竟无一人前往。十月初八,代宗到达华州(今属陕西渭南),州府官吏早已逃散,竟无法为代宗一行提供食宿。可见,当时的唐朝已经乱到什么样程度。十二月二十一日,官军打跑吐蕃;二十六日,代宗才返回长安。

  这就是《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的内涵。社稷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可杜甫这样“高大粗壮的栋梁”却不被任用。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倚靠栏杆苦苦凝思,眼睁睁地看着国事日非、国运日衰,而自己徒具满腹治国的经纶、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却无处发挥作用,于是悲怆万分、涕泗横流。

  这就是《登岳阳楼》的思想内容,难道不突出吗?元代诗人、诗论家方回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浩然)、杜(甫)二诗尽之矣。”其实严格来说,杜甫此诗的思想艺术境界比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还要高。正如明代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所言:“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盛唐,‘昔闻洞庭水’第一。”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