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中国知青史上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时间:2018-01-30来源:神州文学 作者:王冬梅 关军 点击:
悲剧发生 1977年4月22日,坐落在辽宁省五女山下的人参之乡桓仁县城,变成了一座哭城。全县人都被一个噩耗惊呆了:泡子沿知青农场的95名知青早上乘船去库区林场栽树,船刚开出不远就翻了。人们不知道遇难者中是否有自己的孩子或亲朋,他们只知道,浑江水库的
悲剧发生
 
    1977年4月22日,坐落在辽宁省五女山下的人参之乡桓仁县城,变成了一座哭城。全县人都被一个噩耗惊呆了:泡子沿知青农场的95名知青早上乘船去库区林场栽树,船刚开出不远就翻了。人们不知道遇难者中是否有自己的孩子或亲朋,他们只知道,浑江水库的落水者生还的机会很少。
 
    开船一刻
 
    泡子沿知青农场是1975年12月11日成立的,这里的170多名知青多数是桓仁发电厂和桓仁县政府的干部子弟。此前这个农场是那些知青最向往的地方。
 
    4月22日那天早上7点,支援林场植树的95名知青和13名林场工人上了一艘机帆船,后面的拖船里还满载着树苗。这条船是1973年秋天由外省的一个承包队造的,没有图纸,也未经过鉴定就下水使用了,这条定员70人的船这一回是第16次超员,108人上船后,水就浸过了吃水线。作为带队知青的农场副场长赵志民问林场负责人张卓:“装这么多人,能行吗?”张卓说:“行。最多装过148人呢。”开船前,一名男知青有东西落到住地,开船前返回知青点,得以幸免于难。一个女知青却是在船离岸那一刻急急地赶来,不幸地搭上了死亡之舟的末班。水面上寒气逼人,知青们仍穿着棉衣。这是他们落水后最沉重最致命的负担。
 
    事故经过
 
    船开出几百米,船体开始摇晃,甲板上水,站在甲板上的知青湿了鞋,大家慌了,已经择定婚期的驾驶员邹卫东吓得脸色苍白,站在他身边的林场工人冯永利见状想离开驾驶舱,邹卫东说:“不要慌,你出去人们更慌了。”而邹卫东自己已经慌了手脚。这时,他应该采取减速、停船等措施,可是,张卓却命令靠岸,惊慌失措的邹卫东没有减速便打急舵,致使船身重心右移,在5级东南风的推动下,船向右翻过去。
 
    悲剧在7点45分发生,驶离岸边仅1000米。
 
    翻船的那一刻,知表们互相救援,水性好的把同伴推到船边上,甚至推到船底上,爬上船底的人也伸手去拉水中的伙伴。这时,底朝天的船上有20多人,还有一部分人在水里把着船帮,湿透的棉袄棉裤像铅块似地往下坠。船再次失去平衡,又翻了一个个儿,刚刚脱险的人再次被扣入水中,船在离右岸仅91米的地方斜着沉下去。几十名拼命挣扎的知青也向冰冷的湖底沉下去。
 
    幸存者李国强回忆说,他看到那艘船在慢慢沉下去,一位知青爬到了桅杆的最高处,他成为最后一个沉入水中的人,但毕竟还是沉下去了。李国强在一点一点远离出事地点,他看见沉船处还有一些人在挣扎,那地方翻卷着水花。沉船处的水花越来越小,最后趋于平静,那是一种生命完结的死寂。那只船上仅有的6套救生设备锁在仓里,随船沉入了湖底。
 
    打捞尸体
 
    有关部门最先请到的是大连市的15名海洋潜水队员,所定的打捞劳务费在是当时相当高的。但是15个人第一次浮出水面时只捞出10具尸体,他们的脸色比死难者好不到哪去。5个空手而归的人不是无能,而是过分恐惧。15名潜水队员向人们讲述了水下无比悲惨的场景:死难者多数是相互抱在一起的,把他们从这个整体分离出来显得那么艰难而又那么“残忍”,尤其是他们实在无法面对如此之多的年轻纯洁的生命沉于湖底。15个人集体辞去了这份工作。
 
    又向周边几支驻军部队求援,40多艘船只在江面展开了大规模打捞,还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下摄像技术。
 
    水库岸上黑压压站了近千人,他们都望眼欲穿地守候着,每一具尸体打捞上来后都引发一阵骚动,继而是死者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其他人愈发焦急的叹息。
 
    打捞工作持续到5月16日,共打捞上来91具尸体(其中有林场工人),还有两个18岁少女没有找到,至今仍沉睡在水库下的某一个角落。
 
    后事处理
 
    县里没有对遇难者进行火化,而是给他们每人做一套蓝色料子服,一口松木棺材,男知青还每人一顶帽子,他们每人身边还放了一个背包,里面有其生前喜爱的小东西。集体安葬在北山公墓里。
 
    事故的处理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法律最终对事故的责任者做出了判决。幸存的林场革委会副主任陈玉成被判处12年徒刊;林场党委书记丁焕武(那天在县里开会)被判处10年徒刑。大队两名干部被撤销党内外职务,青年点带队干部和点长赵志民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这次事故发生后,当时的报刊对此事只字未提,只是在桓仁县档案馆里可以查到82名死亡知青的名单,其中男知青35人,女知青47人。13名幸存者全部是男性。
 
    站在墓前
 
    21年之后,在荒凉的北山上。那片坟墓至今仍弥漫着浓浓的悲怆。墓碑上刻着:绿化祖国、光荣牺牲,还刻着他们带着时代印记的名字和永远年轻的年龄。一样高的坟头,一样高的墓碑,在山上苍凉地矗立。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