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纪念知青运动48周年——从电影到话剧表现知青题材流变的思考

时间:2017-04-28来源: 上海知青网 作者:陈发奎 点击:
电影《高考1977》的热映,实在是借了题材这个事件的轰动才能带来效应,我以为,此片不会成为知青题材的经典,实在是人物(主要人物)不够典型,其中男一号苍白无力,女一号也没有当时代的特征,相比较,另外几个知青倒还有点样子,那个场长也还算有代表性。
 

 
      电影《高考1977》的热映,实在是借了题材——这个事件的轰动才能带来效应,我以为,此片不会成为知青题材的经典,实在是人物(主要人物)不够典型,其中男一号苍白无力,女一号也没有当时代的特征,相比较,另外几个知青倒还有点样子,那个场长也还算有代表性。
      我们的孩子如果这样看父辈的曾经,这样去看当时知青的价值观,我总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首先是那个年代对待“性”的问题,是封闭压抑的,视之为羞耻下流,甚至是无知的,有暗流涌动,就像以前有个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性萌动是一种偶然,没有女性主动裸身的,要知道那个时代那个家庭出来的人再反叛也不会如此举动。《今夜有暴风雪》有个姓裴的女孩六年第一次洗热水澡,男一号为她看门,是那时节知青有高尚的尊重,裴好容易争取到上山站岗,最后冻死在暴风雪里,说明知青信仰的坚定,很有悲剧色彩的。
      另外片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再度被扭曲,他作为正面形象来解释其合情而私刻公章,恐怕想也不敢想,不管动机如何,在任何时候造假刻公章都是犯法的。好莱坞电影《蝴蝶梦》曾把男主人公的一气之下杀人,改成女主人自己误伤,来说明不能宣扬犯罪的合情、合理性,而犯罪一定要受到谴责,这是舆论导向的问题,而我们的电影缺少生活气息和法制意识。
      相隔一段时间,我又看了话剧《1977》,相比之下,较电影有了改动,深刻了许多,跟着当初的感觉走,但我更有在此时此刻观看这一幕再现的思考——
 我也有过在冰天雪地里赶考的经历,迟到了半个小时进了考场考素描头像,无果而返。主要当时高考为解决在农村的知青问题,我此时已上调在当地工作。我也有当时知青所有的苦闷,我在农村呆了三年,我的妻子是整整的八年都在农村为血统论的成份所苦……
      话剧调动了舞台的灯光音响方位以及多媒体手段的空间,时而“入世”时而“出世”,运用倒叙、插叙、旁白等形式,将知青的后代,分别生长在都市和还在农村的青年、年老的知青和当时的知青对话,在情节发展的当中,把那个时代象征性雕塑般的凝固,一缕追光剧中人在冥冥之中,直面人生——
       定位青春励志话剧,不是标签,也不是口号,确确实实是心灵对话,人生思考。因为在坐的我辈也是当年的一员,我同时也是现在百般呵护的家长,在座的青年一代又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在错综复杂的碰撞中,无需答案,相信知青的精神在延续,但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再去干蠢事、错事和坏事了。
       话剧砍掉了电影中老知识分子私刻公章、高音喇叭砸死小根宝的情节,我觉得是编剧的高明之处。陈甫德的大段台词,既体现了父亲为女儿挺身而出,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民族脊梁气质,耿直不撒谎的性格,使角色丰满起来;女儿动情不由自主的叫了声“爸爸”,也使得这个集中了知青典型痛苦的形象树立起来;新婚之夜大喜之日却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回不去城了;
有了高考,却苦了没有知识去应考而要寻短见、还有为反对一定要通过政审才能参加高考而去绝食、又没有时间复习去自残得到假期。(这些都是电影所没有的,生活中是有的)路上车子抛锚马上要迟到而前赴后继,可谓跌宕起伏,有矛盾冲突也就有了戏剧效果。知青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而现在却不让子女再走返乡路,就是支教也视之畏途;
      剧中几句颇值得品味的台词,生动塑造了人物:
     场长老迟:“就你是当爹的!”表现了长期僵化模式下人性的复苏。
      二兰子在接受知青求婚时说,“你咋不早说呢!”表达农村姑娘的泼辣率直。
      还有留在当地的知青子女:“我属于黑土地,上海不是我的上海”。说出无法融入城市的无奈。
    “高考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太多,我们却失去了方向。”这是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写照。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