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在为顾客拌凉皮。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新华社合肥6月21日电(记者王菲、曹力)安徽合肥,仲夏时节,傍晚微风渐起,小巷深处树影婆娑,人们在信步闲逛的同时品尝街头小吃。
白的凉皮、翠的黄瓜、红的花生、绿的豆芽……各色食材被主人整齐码放在十来个黄底红花的搪瓷盆里,在合肥市芙蓉路附近,“外婆凉皮”小吃摊迎来了傍晚的第一拨客人。 摊主朱艳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在案板上飞快地切凉皮、擦黄瓜丝,再拌上香喷喷的花生碎和芝麻盐,加上筋道的面筋、爽口鲜脆的豆芽,最后浇上一早调制好的各种料汁。 七十多岁的婆婆和朱艳并排站在摊边,婆婆麻利接过儿媳拌好的凉皮,一份份打包好,递到客人手中。 有的客人说买回去暂时不吃,朱艳特意叮嘱“凉皮不能放太久,汤汁等吃的时候再放。”婆婆就细心地将汤汁单独包好,递给客人。婆媳二人配合默契。 “你家儿媳妇真能干!”听到这句话,话不多的婆婆抿着嘴笑眯了眼。 “儿子上高二住校,一家人在合肥生活,花销大,不忙不行啊!”说这话时,朱艳脸上始终带着恬静的微笑。 朱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老家都在皖北萧县,一家人已经在合肥生活了十几年。原来丈夫在合肥开过两家小吃店,疫情前生意不错,还雇了几个员工。 疫情打乱了这个小家庭的节奏,小吃店的生意受到冲击。 “后来我们商量,利用自己的特长,摆个小吃摊,省去房租钱和人员工资。我们有手艺,只要人勤奋,还能吃不上饭吗?”朱艳一边飞快地切凉皮,一边说,“天气好的话,一晚上能卖一百多碗凉皮,够一家人的基本开销,等疫情稳定后,我们还要找个合适的店面,再开个小餐厅。” “她家的凉皮口感地道,还干净卫生!每天都要排队!”一位中年男子接过刚刚打包好的凉皮对记者说。 “再小的生意,也不能偷工减料。”朱艳说,“从凉皮、面筋、米线到各种料汁都是丈夫自己做,头天晚上就要开始准备,第二天早上三四点起床,光一道汤汁就要熬4个小时左右,虽然辛苦点,但是能保障品质。” 记者注意到,小小的凉皮摊前始终有7、8个人排队,前面的客人刚送走,很快又来了一位补上空位。从傍晚出摊开始,连续两个多小时内,朱艳和婆婆一直站着工作,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晚点吃没事。一会卖完了就回家,有大馍和稀饭。”婆婆笑着告诉记者。 “人这辈子总会遇到困难,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出去跑几圈,锻炼了身体,又调剂了心情。”朱艳说,一家人和和美美,健健康康,比什么都强! “小朋友的凉皮好了,拿好了哦。”夜色渐浓,一轮皎洁的月亮升上了墨蓝色的天空,小吃摊上的灯光映衬着街头来往的身影。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