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医疗 >

一个令人念念不忘的光明使者

时间:2023-08-08来源:驴友乐 作者:毛祖蓉 点击:
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柯碧莲 毛祖蓉 驴友乐 2023-08-08 10:08 发表于上海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卢梭 那年去美国旅游,因阳光的烈射引起涕泪不止,回国后即去本市专科医院就诊。配了一大堆眼药回家。又复诊了几次,症状如初
——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柯碧莲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卢梭
 
    那年去美国旅游,因阳光的烈射引起涕泪不止,回国后即去本市专科医院就诊。配了一大堆眼药回家。又复诊了几次,症状如初,成天泪盈于睫,只得戴上墨镜,遮光、遮浮肿的眼睑。
 
    经人介绍,慕名去了上海市一医院眼科就诊,挂上专家柯碧莲号。柯医生仔细用仪器观察后,诊断确系角膜上皮脱落。配的药不多,眼药水、眼药膏各两支。所不同的是,她在我的病历卡上画了幅草图,一个圆圈内满是小点点,诊后又去做了眼睑腺疏通小手术。没想到首诊即见了效,心中一阵欣喜。更喜的是复诊时,不用我赘述,她用仪器检查后,对照我病历卡上的草图,一边告知病灶正在吸收,一边画上第二幅草图,圆圈内小点点少了许多。继续用药加眼睑腺疏通手术。如此往复三个月,我病历卡上的草图越来越多,圈内的小点点越来越少,最后症状居然消失了。她告知我,治疗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角膜上皮脱落是一种老年病,会有反复,并详嘱系列注意事项。此后,症状虽有小的反复却无大碍,便没有再去复诊。然而心里一直念念不忘这位眉目清秀、和颜悦色、留披肩长发的美丽光明天使。“不是逢人苦誉君”,她何以卓尔不群?
 
    七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之在一个会议中重逢。会后,我激动地迎上去握住她的手说,“柯医生,您治好了我的眼病,一直忘不了您。” 于我,她完全没印象了,于我的唐突,却并未见怪。她微笑平静地说,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出去旅游,正在海边玩,一位戴着墨镜的先生大声呼叫着“柯医生……”向她跑来,并对尾随其来的妻子说,“老婆老婆,柯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 只知眼疾会致盲,没听说眼疾会致命?
 
    原来,这位先生曾患 “单眼结膜炎”,已经在几个医院求过诊,3个月来毫无进展,辗转找到了她。接诊后,她觉得“单眼结膜炎”却无分泌物,先前的诊断结论可疑。经仪器检查,发现这只眼睛有一支血管扩张得很厉害,再做眼睛框上静脉B超检查,影像资料得到证实,并询问到患者有耳鸣现象,初步判断为脑海绵窦动静脉畸形。建议患者抓紧进一步做头颅血管造影检查。果不出她所料。由于患者检查诊断及时,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治疗,幸免于“挂了”。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发现率仅5%,而通过眼科查诊到几乎没有先例。对这个病例的准确判断,已经超出了眼科的范畴,这得益于她对眼科专业以外的多元领域攻读,为专业的运用发挥插上了翅膀。
 
    比如佛学。医学与佛学纯属两大范畴,但佛学中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居第一位;佛教戒律中有“八戒”,其中五戒是针对口的,尤以“不妄语”为要。人类对生命的恐惧,“盲”仅次于“亡”。许多眼疾患者都会遑急地问她:“我的眼睛会瞎吗?” 故她在与患者沟通中说话十分谨慎,生怕会伤害到他们。患者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加之对疾患的恐惧,会向她提出各类问题。她总是深入浅出地向患者解释医学术语,以解除患者对疾患的恐惧,消除盲点,配合治疗。
 
    比如心理学。有一位母亲带着6岁的女孩来就诊,说是已经看不清东西了,心急如焚。她通过与母女俩双方沟通,发现孩子的作业情况尚属正常,与其“视盲”有矛盾。她心里有了底,便不动声色当场为孩子“用药”,稍后复查视力达到了0.8。原来这是一起由孩子逆反心理造成的“诈盲”病例。
 
    她并非圣人,却常能手到病除,自从业起,她始终尊崇“大医精诚”之道。
 
   《大医精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她曾以题为《大医之精与诚》给医学博士生作报告,“大医”即医德医风,“精”为专业,“诚”是用心对待病人。因此,她在对病例判断中,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线索,抓住每一个细节。
 
柯碧莲在为病人认真检查
 
    有位患者得了弥漫性角膜炎,能见度仅有手指的模糊影像,几近失明。针对患者自述“越治越差”的细节,她详细了解之前的治疗与用药情况,初步判断为药物伤害所致,果断地让其停药。3天后,排查到了因辅助治疗不当引起眼表毒素的原因。先用激素消炎,再行新鲜胎盘羊膜覆盖手术。数周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1.0/0.8,真是皆大欢喜。
 
    还有位干眼症患者,久治不愈,找到了她。她在与患者沟通中注意到一个细节,患者是位公交调度员,调度室也是驾驶员的临时休息点,终日烟雾腾腾。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此以往,量变引起了质变。在她的启发指导下,患者采取了避烟措施,药物治疗后很快见效了。
 
    “大医精诚”是她内心强大的动力,也是她对职业的解读——坚守纯粹的医疗。她不仅自己持坚,在招收研究生面试时,也格外注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解决办法、家庭的教养等。并注重“三导”:导心、导学、导术。在她的眼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而不是看人。
 
    一位来自无锡农村的老年患者,就诊时近乎失明。患者考虑年龄大了,怕给家人添麻烦,想放弃治疗。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若一个人失明,家中至少要有两人来照顾他的生活,反而拖累家人,鼓励病人积极治疗,有希望重见光明。她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眼睛还有微弱的感光度,尽可能为患者保留了眼器官。
 
    一位眼疾患者是中风后遗症病人,口眼歪斜,眼睛里满是污垢并发出异味。她毫不嫌弃,细心将患者的眼睛清洁后,发现患者倒长的眼睫毛,已经将眼角膜严重磨伤。由于手指抖颤,自己无法将眼药点进眼睛内。她当场指导家属,用胶布粘住面颊 “睁开” 眼睛滴进眼药水。此后,患者眼疾慢慢痊愈了。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她从医的初心。医学博大精深,永无止境,她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近年来又攻读西学中的系统课程,她将各学科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践行自己的行医宗旨——要把每一个病人治好。由此,她与病人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就诊病人做到半面不忘,凡是来找她看诊的病人,都夸赞她的记性特好。这可是有童子功的。
 
    父亲是中学数学老师,她3岁起便跟着父亲住宿在校,成了众人的宝贝,不仅每天有老师逗她玩,还教给她许多东西。耳濡目染,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入园测试时居然达到了小学入学水平,便直接上了小学。可她的实际年龄尚处在幼童阶段,课本亦成了她的“玩具”。学期将半,手上的课本被“掐头去尾”只剩下了中间部分。临近期末考试复习,课本不全咋办,老师急了,让她赶紧想办法去买书。可她却没事似的,说不用买,课本上的内容都记得呢。考试成绩居然名列前茅,在当地便有了过目不忘的神童美誉。
 
学生时代的柯碧莲
 
    1989年,年仅16岁的她中学毕业,从家乡福建莆田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由于身材娇小,选读了眼科专业。数理化学习成绩超优,加之心细执着,大学期间便爱好篆刻,被称为“针尖上的舞者”的眼科专业,仿佛为她量身定做。在校7年连读,她拿到了硕士学位,工作两年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而立之年即为硕士生导师,不惑之年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如今到了知天命之年,已带教了20多个研究生,很多在学科领域有了贡献成为骨干力量。她的记记力超人,除了天赋,更多的来自她对眼科专业的热情专一,矢志不渝。她为病人看诊,如同“看电视连续剧”,每一次都做病情详细记录,包括“草图”。
 
    她的强项是治疗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来她的诊室就诊的几乎一半是青少年学生。她看到上海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发病率达到20%(国际近视发病率为13%),警觉到对近视的防比治更重要。除了临床诊治,她腾出时间精力放到了对于近视预防的研究——“如何走好读书和保护眼睛的平衡木”。将多年治疗近视的临床经验集合,撰写科普读物《聊聊近视的那些事》(待出版,合著);又将从业以来对眼科专业的认知不断提高,进阶人眼视觉与计算机视觉的交叉比较研究,著述《看•见》(待出版,专著)。
 
    她对我说,生活中有多少眼疾病人,就会有多少痛苦和不幸,世界上有多少失明的眼睛,就会有多少期待光明的心灵。因此,她把对病人每一次耐心细致的检查,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手术,都当作是帮助眼疾患者实现美好的梦境。在日复一日平凡又繁忙的岗位上,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给予患者一丝温情、一点关爱和一份真情。她用柔弱的肩膀,坚定地扛起了纯粹医疗守则;她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幸福;她将治好每一个病人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目标。
 
    人如其名。碧莲,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她是眼疾患者的恩人和希望,一个令人念念不忘的光明使者!
 
2023年7月23日《湄洲日报》“生活”头条节选本文刊登。
  
作者和柯碧莲(左),2023年6月7日,虹口月亮湾 。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