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向理想血压靠近,体现的正是重视预防高血压引发各类危险并发症的医疗理念。
▲志愿者在安徽亳州市魏武广场为市民义务测量血压。图/新华社
文 | 郑山海 一觉睡醒,竟然变成高血压了?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据估算,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而这次的调整,也让很多人并不理解——用了这么多年的高血压标准为何要人为干预呢? 这就不得不了解人类定义高血压的历史。这段历史,其实到现在不过百年。但在这不到一百年的实践中,高血压整体存在关注越来越细,标准越来越低的趋势。 最早发现高血压对人体有害的其实是保险公司,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发现血压超过160/95mmHg的人群,在20年后的死亡率是120/80mmHg血压人群的3.5倍。这一发现引起了医学重视,于是世界各地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诸如210/100mmHg或者160/95mmHg等较为宽泛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直到1978年,世卫组织才第一次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60/95mmHg。又过了二十年,通过临床实践,世卫组织再次修订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40/90mmHg。 而在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再一次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0/80mmHg。经过了5年的观察,我国这次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总的来说也是一种进步,符合医疗经济学原则。 那么,这样调整的意义在哪里呢? 实际上,人们早就认识到,120/80mmHg的血压对人体更加安全。所以,当时在确定140/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时,也明确指出正常血压值是130/80mmHg,只是基于当时医疗手段和大众意识,因此留取了一定的弹性空间。 经过这么多年的循证医学数据证明,人体血压不超过120/80mmHg才是理想的状态。只要超过这个血压标准,收缩压(俗称高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俗称低压)每升高10mmHg,以脑卒中、心肌梗死为主要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就会增加1倍多。 除了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长期的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负荷长期加重,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或者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高血压还可能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等异常非常凶险的疾病。 所以,高血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其背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类并发症。 中医自古以治疗“未病”为先,西医的发展历程也是把预防疾病作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向理想血压靠近,体现的正是重视预防高血压引发各类危险并发症的医疗理念。 在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出台后,依然将130-139/80-89 mmHg的血压作为可观察人群,并不急于用药。因此,即便是对于“一觉睡醒”发现自己高血压了的人来说,仍然不必过度惊慌,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建立等方式进行调整。 我国这次血压标准的调整,实际上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血压,将可能发生的隐患,及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撰稿 / 郑山海(医生)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越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