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过后,暑热几尽,凉风时至,天气渐寒。 “秋冻”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秋天的气温升降不定,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才不会受到杂病的困扰。 作为夏季和冬季的过渡期,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也能防止穿衣过多引起的出汗生病。 “春捂秋冻”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冻”不行,“冻”过了也不行。 夏季穿了几个月的薄衣服,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夏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是稍不注意,又会着凉感冒。 因此,把握“秋冻”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学“秋冻”,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呢? 01 “冻”对时间 一般当户外早晚温度降低到15℃以下,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易“惹病上身” “秋冻”适用于夏末秋初,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气温降至15℃以下时,就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02 “冻”对地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 头部“秋冻”,易得风寒; 颈部“秋冻”,感冒侵袭; 肩部“秋冻”,抵抗力下降; 腹部“秋冻”,引发腹泻; 腿部“秋冻”,当心关节炎; 脚部“秋冻”,病邪入神; 后背“秋冻”,诱发咳嗽... ...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头部、脚部、腹部、脖子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轻薄的衣服不必过早脱掉,但是要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 如若过早过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极易受凉。 此外,清秋时节,人们不要穿得太快,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 03 “冻”要科学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尤其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胃病的、有老寒腿的、体寒的女性、有糖尿病的的6类患者不要“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莫让“悲秋情结”左右自己,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适当冻一冻,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 要想发挥“秋冻”的养生效果,一定要躲开几个误区哦! “秋冻”不但“冻”出抵抗力,更要“暖”亲友的心灵。 怀抱大自然中秋的气息,在凉凉秋意中出去走走看看,别让这秋高气爽的难得美景,流失于不经意间。 又是一年秋来到,借着秋雨、秋风,也别忘了向身边一直陪伴着你的人们,送去温暖的问候与关怀,不要羞于把这份感动和感恩表达出来。 这份科学的“春捂秋冻”,快告诉身边的人吧,希望每个朋友都有健康的身体,尽情拥抱秋天!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