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真实的中国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时间:2017-06-17来源: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平、常钦、马跃峰 点击:
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 河南延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


“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

河南延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

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收入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

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2谁能种好地?

 

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

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

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不种玉米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

“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

3新兴主体的困惑

有调查发现,玉米价格的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承包的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经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的苗头就随之出现了。河南新乡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土地流转的速度也放缓了许多。
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更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到现在,一说是种地的来贷款,银行几乎都不放贷。
如此一来,合作社运营也步入困境,甚至名存实亡。主要原因大概在于:土地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如果是延津县农户间小规模流转,每亩租金600—800元,但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流转,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种地想挣钱?基本不可能。
然而,这些问题和结构调整比起来都不是大问题:小麦收完了种什么?某些方面的补贴政策什么时候才能出台?原本要种的品种如果不能种了,农机成本又如何解决?
 问题总是解决了一个,就又来了一个。

4土地流转,还是不流转?

 

虽然土地流转遇冷,但还是有相当优势的,但是要讲究顺其自然,要适度。据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介绍,土地流转要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

但是,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经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

当然,土地流转也不是唯一规模经营的方式。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也可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想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

其中,政策补贴是最受农民关注的部分。种不种地都可以拿、发放不够及时、数额有不足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想解决补贴的问题,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除了政府方面,新型主体也要面向市场,更大地发挥自主性。

2014年,河南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给了联庆家庭农场,市场价格下跌的玉米被作为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不但没亏损,反而盈利不少。

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说到底,只有想尽办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过得体面,才能有人愿意种地。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