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解码上海新五年②】有温度的上海,最适宜的是“几度”?

时间:2017-05-10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点击:
置于人文之城的语境下,城市需要一种特别的人文性美感和尺度。 当党代会报告把温度变成一个全民热词的时候,我们倒需要静静思忖: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它不应当冰冷,但也不可能沸腾,而需要一个适宜的常温,并且能够持续保温。

      置于“人文之城”的语境下,城市需要一种特别的“人文性”——美感和尺度。


      当党代会报告把“温度”变成一个“全民热词”的时候,我们倒需要静静思忖: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它不应当冰冷,但也不可能沸腾,而需要一个适宜的“常温”,并且能够持续“保温”。那么这个适宜“温度”又该是多少?
 
      答案在党代会报告里,也在上海正在发生的实践中。
 
      党代会报告中,今后五年上海的奋斗目标,包括“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后还跟了一句:“在全球大都市中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这句话为未来上海发展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参照系:“全球城市”。
 
 
      坐标和战略
 
      “城市”也是理解上海的一个基本坐标。
 
      2015年末,中共中央时隔37年,再次召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正是这37年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上海这个老牌的东方大都市,亦在其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有些特别的是,上海的城市发展既不是独来独往,也不是独善其身。它需要为全国的城市发展提供标杆,亦需要始终同世界都市发展的趋势对表。
 
      这种特殊的定位持续至今,也将延续至未来。
 
      在谈及愿景时,报告写道,“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这句话可以同报告的标题参照着读——“勇当排头兵 敢为先行者”。
 
      它们之间无疑有某种关联。
 
      对上海来说,要“勇当”和“敢为”的,首先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但又不全是。它还意味着一种全方位的标杆意识,尤其是城市品质。
 
      某种意义上,这同样是一项战略。“也许,需要在国际都市发展的坐标中打造一个‘上海样本’”。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代表说。
 
      2016年秋天,上海制订了一份面向2040年的总体规划。很多人发现,它的写法有点新意:过去侧重经济的城市规划,这次却强调了经济、科技和文化三个维度。
 
      在未来的愿景里,上海被描述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个愿景,党代会报告再次阐明。
 
      它代表着一种观念的更迭:从偏重物理层面的城市建设,到偏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如今进入一个更为追求深度品质的阶段。
 
      这恰是现代城市理念变迁的轨迹。
 
 
      品质与名片
 
      “品质”一词,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多次。
 
      根据报告,未来五年上海的中心城区要“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郊区则要“提升环境品质和发展质量”。
 
      “以品质为追求的城市,才有未来。”静安区政协主席陈永弟代表说。
 
      这种“品质”涵盖城市的全方位,包括“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具有历史文脉传承、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区环境”,包括“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亦包括“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倍加呵护会呼吸、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来自报告的上述每一条设想,均落脚于日常生活。而深层次的变革,恰恰从日常生活中展开。
 
      比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指的就是绿化。不过,未来五年上海要做的,已不仅限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这还只是基本,更高的要求是,绿化的布局、修缮、维护,如何更能体现出这座城市所追求的“独特魅力”。
 
      对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方世忠提出的四个“家门口”亦可作为注脚:“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补好家门口的小店、选好家门口的医生、建好家门口的客厅”。
 
      这其中,既有生活必需的民生服务,亦有未必那么“必需”,却很能让人增加“幸福感”的细节,比如走几步就有的便利店,或者随时能坐下歇歇脚、聊聊天的街心花园。
 
      它们中不少已经是上海赖以成名的“城市名片”。而上海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已有的“名片”继续擦亮,以及力争树立新的名片。
  
      这里面,自有大文章可作。
 
 
      尺度与情怀
 
      当然,理解未来5年,还有一句不能绕开的话:“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在韩正同志代表十届市委作完报告不久,这句颇具诗意的话已经在网上“刷屏”。跟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报告语言相比,这句话很“另类”。但既然出现在了报告中,“另类”就有其深意。
 
      在方世忠看来,置于“人文之城”的语境下,这句话指向的是一种更高的“人文性”:城市的美感和尺度。
 
      美感意味着设计,今天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已经到了通过城市设计来更为艺术地把握风貌的阶段。也只有经过审美设计的建筑,才可能有“阅读”的价值,不然它们就是一堆水泥森林。
 
      而尺度,则是施行各项规划、决策和治理行为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卓越城市以谁为尺度?是底线性质的法律法规?是政府部门的执法便利?还是人的需求、文化的需要?
 
      选择很明确。
 
      适宜人的尺度、尊重文化的尺度,是人文城市之要。具体到一个规划问题,如果说之前十年充分明确了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先导”,那么接下来的五年,谋求“更优的规划”就是上海的当务之需——规划不但要有话语权,并且要有说服力。
 
      相应地,上海业已在推行的、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的事项——兴建文化设施,并且尽最大程度保护历史建筑、重现历史风貌,再塑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等等,考验的是“软功夫”,也是一种情怀。
 
      “作为一个城市管理者,必须用心去体会城市的每一个元素。”未来五年,这句话需要被上海的管理者们反复参悟。
 
      真正用“心”去参悟这句话,本文开头的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