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往事 >

我的兵团岁月——孟凡贵

时间:2017-02-03来源:昌平报 作者: 席立娜 点击:
都说他长得很有福气,我倒觉得他的福气来源于他的那张嘴。人长一张嘴,无非是说话和吃饭。而他却把这张嘴用到了极致。从武术、相声到厨艺,艺多不压身的老话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师从相声大师高英培,凭他说的京韵相声,哄得京城老少合不拢嘴。现在,


都说他长得很有福气,我倒觉得他的福气来源于他的那张嘴。人长一张嘴,无非是说话和吃饭。而他却把这张嘴用到了极致。从武术、相声到厨艺,艺多不压身的老话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师从相声大师高英培,凭他说的京韵相声,哄得京城老少合不拢嘴。现在,又靠这张嘴,吃遍天下菜,品尽人间美味。有人评价他是相声界里最会吃的,同时也是餐饮界里最会说相声的。他就是家喻户晓的相声界文化名角儿——孟凡贵。

天桥的小子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到北京南城的天桥。这里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北京城的文化娱乐业中心。上世纪50年代,孟凡贵便出生于此。

早年间,孟凡贵的父亲在临街的铺面房开了一家五金店。独门独院,有个门楼,青砖灰瓦,磨砖对缝颇显出古香古色的韵味。那时家里孩子多,孟凡贵常到胡同里跟一帮孩子疯跑。父母怕他玩心重,管不住,便寻摸着给他找了个武行师傅学功夫。那时,他练的是内家拳,也练过摔跤。练武术也好,学摔跤也罢,顶讲究“信义”与“仗义”。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
 


除了练武,孟凡贵的业余生活全部献给了品尝美食。由于自己的师傅是京城有名的磨刀匠,平日里专门给各大饭庄磨刀的缘故。他的业余时间就跟着师傅贾振才穿行于都一处、一条龙、丰泽园、便宜坊、全聚德等名店之中,不仅结识了不少大厨,还能不花钱就尝到各种美食。所以,从少时起,他就已经与吃结缘,也成全了他的那张嘴。

美丽的农场

“美丽的建设农场,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在北京举行的《建设大地的青春回响》首发式上,回忆起当年的知青生活,孟凡贵满含深情地说。

孟凡贵原来在北京宣武八十八中学念书,1969年8月被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六十八团畜牧连队,每日打草、跟车、喂猪、放羊,一干就是八年。1976年,他回到北京。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知青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传奇。的确,建国后没有哪一代人有过我们这样的经历。我们在新中国创建初期成长,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忍饥挨饿,经历过两千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当然也见证了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果。已年逾花甲两鬓如霜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知青历史告诉世人,告诉后代。”说起北大荒,孟凡贵是感慨万千。

生活是本书

刚回到北京的孟凡贵干过不少营生,在公交车上卖过票,在食品厂里干过活,也修过自行车、沙发,还当过装卸工。对于干的那些活,孟凡贵觉得这是一种磨练和阅读,让他读懂了社会这本厚重的书。

后来他在区文化馆演出自己写的相声段子,一来二去就演出了名堂。1978年各区文化馆到市总工会汇演,他当时的搭档是刘树森。最后他们捧回了创作、表演、最佳节目三项大奖。这次的成绩得到全国总工会领导的关注和喜爱,很快他就被调到全总文工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

多年后,孟凡贵的恩师高英培先生病了,他不忍再另找搭档表演相声。于是告别了相声舞台,用自己吃过见过的强项做起了美食节目。

说到吃,孟老师可谓是权威中的权威。不过他直言最感谢北京电视台《电视餐厅》栏目的导演孙艳红夫妇,让他担任主持,后来又做了《食海纵横》《八方食圣》的主持,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通过美食栏目结交到不少厨艺大师,如陈玉亮、伍钰盛、王义均、金永泉、时广南。十几年来,孟凡贵走遍“华天”、“翔达”、“便宜坊”、“兴华”旗下的京城老字号,又遍尝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入京的新美食。曾经北京食品办的李士靖评价他是一个大馋人。自此,孟凡贵便被人戏称为“馋人老孟”。

《知青》
作者、孟凡贵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

特殊的群体,特殊的魂!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情!

特殊的欢乐,特殊的名——知青!

一代功臣!

一代精英!

一代明白的生物!

一代只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的精灵!

我们——

建国十年我十岁,

与共和国同年岁!

我们——

上有父母双亲,

下有兄弟姐妹,

离别时,震憾人心的火车汽笛,

摧抖了我们的心,

可没能摧下我们眼里怕妈妈伤心的泪!

我们——

一群未成年的小伙儿姑娘,

在一个伟大的号召下,

勇敢的为共和国担当!

奔赴到冷到不能形容的雪乡!

我们——

开过荒,种过粮,

伐过木,盖过房,

上过跳,抢过场,

喂过猪,放过羊。

会见过瞎蜢,蚊子,小咬,

捞起过冰水中的小麦高梁,

抡起过震裂虎口的铁镐,

握过比冰还凉的钢枪!

我们——

不是军人,可穿过军装!

紧急集合出过操 ,

投弹打靶站过岗,

我们没戴过帽徽领章,

可筑起了共和国的铁壁铜墙!

我们——

尝过了沤麻起麻的滋味,

更品味了珍馐佳肴是喝汤!

顶着烈日夏锄,

领略了荒原的博大,

和那垄沟的漫长,

经历过春节扒车回家,

才体会到如今春运之事儿那算个什么!

当我们的荒兄荒妹的忠骨埋在了白山黑水时,

我们领会了这撕心裂肺的北大荒!

在共和国疗伤的年代里,

我们犹如候鸟般的困退,病退,转插,上学,

回到了老巢回到了家,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重新书写一代知青的伟大!

我们——

勤奋,坚强,明理,善良,

爱家,刻苦,孝顺,忍让,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烙印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

出生成长就挨饿,

上学文革不上课,

凑合毕业没工作,

生儿育女只一个,

但我们知足我们欢乐!

正是我们这样一群人啊!

今天活过了六十多!

我们——

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热爱生活,更学会了生活!

从无知到无谓,

从无奈到无敌,

从无言到无忧,

从无辜到无碍,

从无可奈何到无与伦比!

因为,只要从心底呼一声北大荒,

我们的面前就没有阻挡!

北大荒啊,北大荒,

我们这当年的大荒原还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输入着我们浓浓的血浆!

我们的同龄是共和国,

我们与祖国一起成长,

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上,

我们的后一辈忘不了他们的祖宗

是一群知青,是一群共和国的脊梁!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