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管寿义在发言) 2016年3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大荒十年*续》作者、读者与编者座谈会”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大楼七楼本真堂召开。到会的有上海市社科联沈国明书记、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先生,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先生,该书的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曹培蕾女士,责任编辑汪娜女士,解放日报记者等。五十多位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以及黑龙江知青代表与知青文学爱好者;《北大荒十年*续》的作者管寿义先生携他的儿子、当年荒友一起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研究会副秘书长、知青杂志社主编方国平先生主持。 管寿义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写<北大荒十年>和<北大荒十年*续>的经过。他说每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本书,都值得记录。他为了真实地记录那个时代的生活,还特地回北大荒考证,并打了几十次长途电话到当年的农场,反复核实当时的细节。几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停地思考不间断地写,有时甚至是含着眼泪写的,力求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读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曹培娜女士和责任编辑汪娜女士先后讲话。她们对管寿义先生的作品作了简短介绍,对知青一代的不凡经历和顽强精神表示认可和尊敬,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她们认为这是北大荒知青的生活劳动百科全书,很有档案史料价值。 先后有十位曾经到黑龙江、吉林、云南、江西等地下乡的知青发言,他们大多是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有教授学者、专业文学批评家和普通知青文学爱好者。他们感到这两本书给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勾起人们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大家充分肯定了作者用白描写实的手法、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平和乐观的心态,和深厚真切的情感还原历史真实的独特艺术功力。发言者纷纷表示,作者对十年青春岁月的细致入微的记叙,带有东北方言的喜剧效果,和发人深省的时代印记,都使这两本回忆录的风格不同于以往的其他知青回忆录,也不同于去年已经出版的、同样是黑龙江引龙河农场知青的集体记忆《知青回眸引龙河》。 瑷珲知青、新闻晨报原编辑、曾经出版过《边疆插队手记》的韩自力,从三个方面概括。他说这本回忆录的特点之一是角度独特,着眼细节,二是语言功夫深厚,有东北方言特色;三是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聊斋风格。 研究会副会长、专业文学评论家、上海市作协理事、上师大教授、江西知青杨剑龙曾经发表过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多部。他从专业的角度肯定了管寿义作为业余作者的难能可贵的小品式、剪辑式、素描式等创作风格特色后,也对作品指出了不足,认为可以加强作品的深度和张力,加强诗意的写作。 研究会资料中心成员、上汽集团高级工程师朱盛镭说,管寿义的《北大荒十年.续》是一本基于个人博客的史料性回忆录。它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富有情趣,可读性较强,并闪烁思想的“微光”;《北大荒十年.续》既不是个体记忆,也不同集体记忆,而是介于两者的知青共同体记忆。网络的发展,博客的推广,让知青写作的门槛降低,带来了知青文学的繁荣。 〈知青上海〉杂志社主编周公正认为该书文字朴实,情感真挚,不唱高调,不作有悔无悔的评价,是接地气的好书;但是在上山下乡过去四十多年以后,如今对当年的运动,应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反思;特别是黑龙江有四十多万知青下乡,应该从全景式的方位来反映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浅层的描述,当前出版这样的书已经显得落伍。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应该成为各地知青文学的标杆,出版更多的高质量的好作品,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北大荒知青陆亚平认为该书是“标准的刻化和历史的复牌”,他觉得作品反映了真实的知青历史,有时代特征,包括对北大荒衣食住行劳动生产场面、日常生活的描述,都非常引人入胜。 黑龙江兵团知青王礼民说管寿义的书,是“一碗浓醇有味的好酒”,对他们连队老三届知青出版自己的书籍,很有启发。书中文章看似平淡,与世无争,就事论事,但是其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其实很有人生态度。 上海知青网江西频道编辑葛天琳说,管寿义把当年在北大荒的生活,衣食住行、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种种劳作和喜怒哀乐非常真实、准确、详细、完整地描述,让我们没有到过北大荒的江西插队知青,也能找到许多相似之处,能引起许多共鸣和联想,深有感触。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在作者乐观开朗、波澜不惊的讲述中,有许多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情节,在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中蕴含着悲剧的成分和反思的意义。 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救人、救灾英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那段真实的知青历史,是多么丰富生动,多么令人回味!这样真实客观的记录,使“有悔无悔”的争论显得毫无意义;使认为上山下乡是“伟光正”、反修防修百年大计、或者是万劫不复的劫难灾祸等的论调,都显得苍白无力。 云南知青、上海知青网云南频道编辑施大光认为,我们需要知青凡人小事,这让我们感觉亲切。我们虽然在南国边陲,与北大荒相隔万里之遥,但我们都是在十年中奉献青春、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经历,很感谢作者的努力,也希望知青文学更加繁荣。 管寿义的当年荒友孔庆绍说,知青出书很不容易。这两本书能同时得到广大知青和出版部门、主流媒体的共同认可,说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传播正能量的。他没有渲染苦难,声讨控诉,而是实事求是从小处着手,不粉饰,不夸大,不失真;既不是无怨无悔,也不是不堪回首;他在茫茫苦海中找到一片乐土,让枯燥的生活闪动绚丽的色彩。 吉林知青、上海知青时代报编辑周培兴曾经出版过回忆录《炕上无眠》,他说自己虽然在吉林插队,但也是属于黑土地,看北大荒十年,有很多共鸣。他觉得这些看似平淡的短小文章非常有味道,有深度。 黑龙江引龙河农场知青袁国林代表三分场知青对管寿义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说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理解和坚韧的人生态度。 发言者们在赞扬的同时也对该书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作者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让它们更系统、更完整;也期待知青文学更繁荣,更丰富多彩,具有史料和收藏价值。 主持人方国平先生对每个发言者都作了提要和点评,他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座谈会,对大家中肯的发言和探讨表示感谢。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先生从五个方面作了总结性发言,肯定了作者的独到叙述角度和写作态度,认为这是知青历史研究的好资料,是知青在文学道路上的可贵探索。阮会长表示,研究会将继续关注知青的回忆录写作,并努力推动后知青文学的繁荣发展,鼓励广大知青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 管寿义先生最后感谢大家的真知灼见,表示会努力争取再继续写下去。他的农场战友妙牧作诗表达了祝贺: 关东风情东北腔, 土得掉渣酝佳酿; 揽胜十年续经典, 集腋成裘在陋巷。 (注:“在陋巷”是管寿义的博客名。) (晓歌记录整理)2016.3.25 (责任编辑:晓歌) |